•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口罩·無紡布·鄧州人的貢獻

    2020-03-17 09:12:15 作者:王林森 來源:
    分享到:

    新冠肺炎的傳播,讓口罩與我們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

    口罩源于中國,《馬可·波羅游記》中有“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的記載,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據此可知,在13世紀初,口罩已出現于中國宮廷。

    19世紀末,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防止細菌感染。1897年3月,德國人美得奇研制紗布口罩后,口罩逐步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衛生用品。紗布口罩被淘汰之后,不管是2層口罩、3層口罩,還是活性炭口罩,制作的主要材料都是無紡布。

    無紡布又稱不織布,是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構成。因具有布的外觀和某些性能而稱其為布。無紡布具有防潮、透氣、柔韌、質輕、不助燃、容易分解、無毒無刺激性、色彩豐富、價格低廉和可循環再用等特點,被國際公認為保護地球生態的環保產品,廣泛適用于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甚至在航空航天領域也用作防熱錐體、喉襯;更是醫療衛生工作中一次性手術衣、口罩、帽、床單、一次性臺布的主要材料。

    說到無紡布,就不能不說到從我們鄧州走出去的高級工程師、中國無紡布權威專家、廣東省和廣州市政府的科技進步獎獲得者郭合信。

    郭合信,1982年生于鄧州市羅莊鎮大寨村。1946年考入河南省省立第五高級中學(南陽市一高中前身),思想進步,學業優秀。1948年11月,駐守南陽的國民黨軍司令王凌云,通過誘騙裹挾3000多名初、高中學生南逃。途中,郭合信在地下黨的影響和幫助下,于1949年4月,隨鄧州籍進步青年返鄉。同年,鄧縣第二次解放,郭合信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豫鄂干校,隨大軍南下,歷任教員、助理員。十年軍旅生涯中12次受獎,榮立二等功,并出席過中南軍區群英會。1958年6月,轉業到廣州市工作,從此致力于中國的紡織工業,曾任廣州化纖廠技術科長,廣州第二化纖廠廠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丙綸紡粘法無紡布在世界上發展到高潮。郭合信為引進優質無紡布設備,從1986年開始,奔走于世界40多個先進國家;1994年10月,由郭合信任名譽會長的中國紡熔非織造布協會成立,多次組織企業到歐洲、日本和美國參加國際性的非織造布展覽會;2006年,全國紡粘布的生產能力達81萬噸,實際產量達53萬噸,居全球之冠。

    郭合信離休前,參與了三個化纖廠的創辦,曾作為中國化纖無紡布專家到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瑞士、瑞典、荷蘭、丹麥等19個國家考察,并出席日內瓦世界無紡布會議,為中國化纖工業、無紡布工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先后擔任過全國無紡布協會副會長、廣東無紡布協會副會長、廣東省暨廣州市化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暨廣州市紡織工程協會理事等職務,著有《化學纖維性能》《防粘法非織造布》等著作,其中的《紡粘法非織造布》一書,是行業內公認的教科書。

    改革開放后,由郭合信等老一輩無紡布專家和企業家開創的中國無紡布工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不僅有丙綸無紡布,還有滌綸、尼龍、聚氨酸(PU)、聚乳酸(PLA)以及雙組分超細、多組分及差別化無紡布,生產速度已從每分鐘100公尺到達500公尺以上,年產能力從一千噸到幾萬噸,生產設備90%以上為國內制造。

    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粘布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紡粘布的品種將會越來越多,質量將會越來越高,市場將會越來越大,產量也必定會越來越高。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