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怎樣的一場持久戰呀!五十余年前,鄧縣人民響應國家號召,在那特殊的困難年代,后方的父老兄弟更是勒緊褲帶,什么吃的、燒的、用的,竭盡全力首先保證著前方。史詩般的“引丹工程”,舉全縣之力,幾萬民工用最原始的勞動工具,趕在丹江水庫蓄水前把南水北調引水渠開挖出來。歷盡千辛萬苦建成了深47米、寬500米、長4.5公里的大渠和厚6.7米、寬100余米、長約140米的渠首水閘。據說八年施工,僅開挖的土石方若筑成一米高、一米寬的長墻可繞地球一周半,為后來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鋪下了第一塊牢固的基石。
“為了革命來引漢,敢把天下苦吃完。”當時不僅有吃苦的豪言,全體參戰人員更有智慧的壯行。生活上,各民兵連種菜養豬,漸成規模;技術上,爬坡機和飛車化,日趨完善;管理上,任務大包干,秩序正規化,使得工地建設漸入黃金期。
在那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建設者一镢頭一镢頭地開墾著歷史,憑著愚公移山、改造山河、建設北國魚米之鄉的信念,描畫著藍圖。據說當初從組織豫鄂兩省查勘引丹渠首和飲水線路開始,到真正的各自灌區利民富民,基本橫跨了十個年頭,十年磨一劍,數萬人的艱苦奮戰,必將使引丹壯舉永留青史。
那年頭,百萬人民齊動員,萬箭齊發搞引丹,沒地方住就自己搭草棚,沒水喝就挖坑喝泥汁水,沒吃的就拿紅薯面窩窩頭蘸咸辣子水;那年頭,民工們離家來到窮鄉僻壤,自己開荒種菜種糧,自辦采石場、炸藥廠,硬是將荒崗野嶺人煙稀少之地,變成了最有生機的陣地;那年頭,湯、禹、朱連三山間,灶房炊煙升騰,車流人流穿梭,紅旗招展醒目,廣播宣傳聲聲,一場現代版的“大禹治水”用釘耙、鐵锨、拉車書寫著;那年頭,派到工地上的領導,不計個人恩怨和得失,安營扎寨在工地上,心心念念著那世紀大工程。
據史料記載,清泉溝隧洞出水口處二劈山實有兩個山峰,以中間鞍部為界,北峰歸河南鄧縣管,南峰歸老河口市管。湖北、河南在這里可謂真正的地挨地、山挨山,雙方的引丹工程也幾乎同時開工。
在那特殊的年代,“喝黃水,尿黃尿,頓頓不離狼戴帽(紅薯面黑窩窩頭)”的苦澀,終究被“黑桃A,算老幾,老子今天要吃你”的豪邁和樂觀所打敗;在那特殊的年代,沒有獎金一說,領導也親上一線,硬是憑著一種獨有的新時代大禹治水精神——引丹精神,開辟出了一條路,建成了一座高質量水利工程,為的是早日將旱地變良田;在那特殊的年代,老陶岔們用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在荒野里,在山洞里,揮鎬掄掀,用汗水、淚水、血水繪就了地下清水長龍和地上美好家園。
在鄧州的引丹工程清泉溝泵站、楊灣橡膠壩、五公里引渠、陶岔渠首閘、八公里總干渠、南北排水河、下洼樞紐,總共七項十三公里長的戰線上,處處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兇險。當時鄧縣元莊營民工李顯勇,在一次意外塌方事故中,因連續救人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后來他的哥哥忍著悲痛,仍然毫不猶豫地奔向了陶岔工地。
湖北提出的“丹渠精神”與河南鄧州“四種精神”之渠首擔當精神也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干部群眾艱苦創業,擔當有為,艱苦奮斗;引丹渠,湖北方面要建成百里生態4A級景區,他們既是在搞生態建設,也是在記錄引丹渠的創業史,挖掘它影響深遠的文化內涵。
如今那一渠歡歌的清流,那兩岸的綠樹鮮花,那堤壩橋梁,那隧洞斜井……無不是為引丹工程付出生命、流過血汗的民工們、指戰員們書寫在大地上的一座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