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寧庵遺址位于鄧州市張村鎮東南兩公里處的郭王行政村與路莊行政村之間的保寧小學院內,雖然在八十多年前改建為一所鄉村小學,但是,當地老一輩都說這里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當地人說保寧庵所在地是一塊風水寶地,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因為這塊寶地是北宋初年朝中大夫苗訓后人看中的。那么,苗訓為何人?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怎么與北宋大夫牽連在一起呢?這還需從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說起——
話說后周重臣趙匡胤在金牌策劃師趙普的策劃下,于公元960年大年初三假報軍情,慌說契丹入侵,騙得后周幼主的旨意:率大軍北上抗敵。結果趙匡胤帶兵出京都汴京二十里,就在陳橋驛安營扎寨,發動了兵變。趙匡胤不動一刀一槍就“黃袍加身”,當了皇帝。
在發動陳橋兵變的過程中,為了制造輿論,使趙匡胤贏得眾人的信任,策劃師趙普派另一位謀士楚昭輔去找一個道士來裝神弄鬼,鼓動將士造反。于是,楚昭輔就去華山拜見當時著名道士陳摶,陳摶推薦了得意弟子苗訓。
苗訓在師傅陳摶的親點下,虛心求教,尋師訪友。他目睹國家分裂,百姓遭受戰亂,饑寒交迫,哀鴻遍野的凄慘景象,決心為江山社稷建功立業,造福于黎民百姓。
苗訓隨楚昭輔踏入軍營后,在將士中散布說:天上出現了兩個太陽,而且互相爭輝,暗示著一國二君,必將有新的天子出現,這是天命所歸的征兆。眾將士也隨苗訓看天瞅地,覺得苗訓說得很有道理,就隨趙普、楚昭輔、苗訓等一起擁戴趙匡胤黃袍加身。
趙匡胤靠著手下的兄弟發動了陳橋兵變,當上了皇帝,苗訓被封為掌管翰林天文的大夫、任檢校工部尚書。后來,為穩固自己的皇權,趙匡胤又實施了“杯酒釋兵權”,使手下那些功臣名將心服口服地回歸故里享清福去了。
杯酒釋兵權后,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趙匡胤,命人把一起喝酒的鄧恩推出去斬了。醒酒之后,趙匡胤把自己的錯推到了苗訓身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醉酒殺了鄧三弟,醒酒免了苗先生”,成為趙匡胤一箭雙雕除去心腹之患的妙招兒。
苗訓被罷免之后,一家老少被趕出汴京。苗家人從汴京一路向西南落荒而逃,落腳到穰縣境內、湍河西岸的張村古鎮。唐宋時期,張村古鎮稱為穰西,因靠臨湍河,土地肥沃,是一個富庶之地。但由于連年戰爭,穰西幾千頃良田也無人耕種,一片荒蕪。
苗訓家人就在穰西東南兩公里臨河地帶,選一處高地搭建窩棚,開荒耕田,春種秋收,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天長日久,苗訓家人居住的地方,被當地人喚為苗家灣,也有人叫苗樓。
苗家人多多少少都能識點天象,發現居住的地方真是塊寶地,就興建了一處寺廟,因北邊已有一處氣勢恢宏的米糧寺,苗家人就按照“一寺對一庵”的規矩又興建了一處庵廟,取名“保寧庵”,意為確保苗家后世??蛋矊?。
因苗家人積福行善,修橋補路,十年后,太祖趙匡胤飲酒暴死,太宗趙光義登基,為苗家赦罪,官復原職。人們說是苗家人修建保寧庵積了德,才是苗家后人榮歸朝廷。
保寧庵從此香火旺盛,廟宇規模不斷擴大,宋、元、明、清近千年里,享譽豫西南,慕名而來的許愿燒香者,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