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民居,綠樹成蔭的水泥路,寓教于樂的文化墻,生機勃勃的產業基地,笑逐顏開的村民……初冬時節,記者一行走進白牛鎮故事橋村,一條條鄉村水泥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門口,沿街路燈、小洋樓、村級公園……故事橋村正在繪就一幅美麗的鄉村新畫卷,每一個村民都目睹和感受到了改革開放40年故事橋村的巨大變化。
村容村貌換新顏
70歲的老黨員劉成奇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道路寬敞、環境整潔,村子一天比一天漂亮,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改革開放40年,變化實在太大了!”
談及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變化,劉成奇首先想起的是40年前,自己在生產隊當隊長的故事。
“1978年,我還是生產隊隊長,全隊60戶人家,連一輛自行車都沒有,現在我們60戶幾乎每戶都有小轎車。以前五口人擠在兩間土坯房里,冬不遮風夏不避雨。如今家家都住上了小洋樓,電燈電話,樓上樓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就是我們以前真實生活的寫照,現在連白面饃都吃膩了。”
對于貧窮挨餓的日子,63歲的村民李云杰也印象深刻:“那個時候,村民最大的愿望是能填飽肚子吃飽飯。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們村也實行了包產到戶,村民分到土地,積極性明顯提高,基本可以自給自足。”李云杰說,“到后來,每年的糧食吃不完,就可以拿去賣錢了。農民們過上了‘兜里有錢甕里有糧’的好日子。1995年,村里又有了企業,建起了木材加工廠,服裝廠、鞋帽廠也辦得紅紅火火,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了。2014年,村里又統一協調流轉了1600多畝土地,村民們既能夠拿到每畝地一年800元的土地流轉金,又能夠在家門口的企業里務工掙工資,顧家、掙錢兩不誤。”
“以前我們兩口子都在外地打工,現在家里條件好了,辦了很多企業。在家門口就業,錢也掙了,老人、孩子也都能照顧,以后再也不出去了。”在服裝廠上班的村民李喜連笑得合不攏嘴。
“現在過的日子,用俺們農村話說叫‘清家日子’,和清朝康乾盛世還好,國家不僅不向我們農民收費,而且還給我們補貼,你說這日子是不是‘啃著甘蔗上樓梯,步步高節節甜’啊?”說起如今的生活,李云杰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生態宜居環境美
“過去,我們農村把上廁所叫蹲茅坑,豬圈和茅坑連在一起,臭烘烘的。”村民李業芝說,“那時候,人都吃不飽,誰還有心思注重環境衛生。”
“現在都在進行廁所改造,叫啥來著?對,廁所革命。改造后的廁所更衛生了。只需要用手一按,廁所就沖干凈了,真是既方便又衛生。”告別蹲了幾十年的茅房,用上原來只有城里人才可以用的衛生間,讓村民李業芝臉上樂開了花。他家改建后寬敞的衛生間里重新鋪設了地磚,和城里樓房中的衛生間一樣干凈、敞亮。
改革開放40年,故事橋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提高。如今,全村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全面拆除所有旱廁,包括路邊簡易廁所,根除露天糞坑、糞池,村民全部用上水沖式廁所。截至目前,村里已改造完成170戶,年底前將全部改造完成。
除此之外,對全村及所有村道衛生進行拉網式整治,重點清理生活垃圾和堆放的雜物,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保潔隊,天天掃,風里來,雨里跑。打掃后,保持好……”走在故事橋村,保潔人員哼唱的歌曲隨時都能聽到。據了解,該村的保潔員都是村里有勞動能力的貧苦戶,他們統一著裝,一天清掃幾遍,村里的大路小路干凈又整潔。
黨建引領奔小康
富而思源,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基層組織的這個“牛鼻子”。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改革開放40年來,故事橋村從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入手,全村黨員36人,黨小組5個, “兩學一做” “三會一課”不間斷, “四化雙評”網格化統籌全面工作,全村各項工作都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以前的村支部沒有辦公場所,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好,為民服務也大打折扣。”67歲的老黨員劉海云說,“最早黨支部開會都在學校里臨時找個教室‘湊合’,直到1993年,才建了一個村部?,F在村部的這座樓,是2015年重新建起來并投入使用的,現在我們之所以又進行改建,就是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更好地服務群眾、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改革開放40年,故事橋村的黨員干部,不僅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提高了,而且為民服務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既能為農民提供種植、管理、銷售服務,又能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展渠道、搭建平臺,并逐步完善基礎設施。村支兩委先后多方籌措資金,從修建村道開始,籌集200多萬元,打通主次干道11條,修建水泥路6.8公里,開挖下水道3000多米。特別是南鄧路兩側,硬化了水泥路面3萬平方米,實現村道與省道的互通,為村民出行帶來便利,為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故事橋村的一個個故事,訴說著故事橋村改革開放的點點滴滴,映照著“三農”發展的鏗鏘腳步。40年披荊斬棘,故事橋村踏著改革開放的節拍,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各項事業迅猛發展,多次獲得一項項殊榮,譜寫了一曲曲強農富農的時代贊歌。
故事橋村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