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莊村文化廣場一角
8月2日,記者來到都司鎮宣莊村,枝繁葉茂的樹木撐起一片綠蔭,綠蔭下三三兩兩的村民坐在文化廣場上聊天,與廣場一墻之隔的正是宣莊村村部。
宣莊村位于都司鎮東北,北鄰陶營鎮和龍堰鄉,東邊與構林鎮接壤,刁南干渠穿境而過,全村10個村民小組,428 戶1842人,黨員32人。
建陣地提升戰斗力
“宣莊村2014 年之前還是個落后村,以前村支兩委班子老化,黨員帶動能力弱?,F在我們村在鎮黨委的帶領下,支部有了凝聚力,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該村支部書記孫俊移說。
2014年,新一屆支委上任以來,“三會一課”“兩學一做”“黨員活動日”成為制度,為此,該村老黨員丁家有感嘆道:“再不過組織生活,我都要忘記我是名黨員了。”
“前些年,村里黨建沒陣地,沒活動,黨員長期不過組織生活,黨員紀律意識淡薄,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老百姓,群眾也視黨員為路人,對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不聞不問,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基本上喪失。”該村78歲的老黨員宣玉彥說,“現在我們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每月的黨員活動日,所有在家黨員都積極參與,提升了基層黨員的責任意識和致富帶頭作用,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不管是打掃衛生、入戶宣傳扶貧政策,黨員干部都很積極,像丁家有、宣付軍都是七八十歲的老黨員,參與村里活動一次都沒有落下。“現在我們村的黨建工作夯實了,黨組織內生動力也提高了,在脫貧攻堅中戰斗堡壘作用和引領作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年輕黨員周傳漢很感慨。
貧困戶對生活有希望
“以前貧困戶何文英家里太臟了,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家里的東西亂七八糟,我們組織黨員每月深入貧困戶家中,引導他們打掃居家衛生、清理院落雜物,村里每周開一次評先會,對戶容戶貌先進戶表彰并獎勵。”村干部宣紅梅告訴記者。
“為了不落人后,我家里現在收拾得井井有條,上個月因為戶容改變大,村里還獎勵了我一袋洗衣粉和一壺食用油呢。”貧困戶何文英笑得合不攏嘴。
貧困戶宜海波的父母患病,孩子太小又不能外出務工,村里給他調整土地幫其引進小龍蝦養殖和瓜果蔬菜種植。從2016年開始成效明顯,現在15畝養殖池每天都有小龍蝦出售,每年純利潤大約4.5萬元以上,加上6畝瓜果蔬菜,全年純收入6萬元以上。
和宜海波一樣,該村貧困戶丁榮霞身患疾病還撫養三個學生,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村里為她家五口人上了低保。“村里考慮我養羊經驗豐富,引導我養羊,又協調將一個廢棄坑塘承包給我養魚,今年就能可以買魚,女兒大學也面臨畢業就業,穩定脫貧有希望了。”丁榮霞說。
群眾口袋富裕了,環境變好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貧困戶爭著干、比著干蔚然成風。
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2015年我還是村里的貧困戶,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利用丹江水優勢發展麥茬水稻種植,村里給我提供技術支持,還經常幫我查閱資料、找銷路,去年水稻賣到每斤一元左右,效益不錯,2017年我就脫了貧,現在我農忙時種菜,農閑時捕撈小龍蝦,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該村遠近聞名的水稻種植大戶宣秀均說。
“我先種好了,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也能幫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這是宣秀均一直掛在嘴邊的話。近幾年來,他以身作則,帶領村民轉變種植觀念,調整種植結構,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像宣秀均一樣,該村村民周建黨也是種植能手,他自己探索了一套種田新模式,在小麥快成熟時,培育西瓜苗,麥子收割后移栽西瓜,西瓜成熟再種植豆角,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周建黨的特色種植模式收益,比傳統種植效益翻兩番,目前已經帶動周邊20余戶農戶開始種植。
“老百姓都跟著學習,這是一個好的致富門路。我跟著建黨種植,收益比以前多了一倍,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啊!”該村脫貧戶丁有林高興地說。
在致富典型的帶領下,該村貧困戶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貧困戶都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村支兩委順勢引導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涉水農業,今年該村發展水稻種植1000余畝,貧困戶種植的高產、高效經濟作物,豐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