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碩果累累。走進高集鎮呂堂村,寬闊整潔的道路、色彩鮮艷的墻體彩繪、優美舒適的庭院,村頭經過整治后的坑塘明凈清澈,美景如畫。岸邊高大的楊樹與造型奇特的風景樹錯落有致,坑塘內成群的小魚歡暢地游玩、嬉戲,蜻蜓、鳥兒不時掠過水面,岸邊綠色的草坪旁群眾正在健身器材上鍛煉……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清新美麗的新農村畫卷。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荒涼多年、長期廢棄的坑塘,今年70歲的吳光生就住在這個坑塘邊上。“原來這個坑塘不規整,里面長滿了蘆葦,蘆葦花盛開的時候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給群眾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村民的生活垃圾、牲口的糞便也往里面傾倒,滋生許多細菌,蒼蠅、蚊子亂飛,氣味難聞,我家整天都是關門閉窗。”吳光生告訴記者,“村里對坑塘進行整治后,現在變成了一個小公園,群眾在茶余飯后都喜歡來這里遛彎。”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沙革命介紹,2019年春,在高集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協調下,該村村支兩委多方籌集資金對坑塘進行了綜合整治,修建了進出水口,配套安裝了橡膠圍欄,修建了小廣場、綠化帶,鋪設了彩磚,安裝了健身器材、景觀燈。整治后,坑塘總面積18畝,其中蓄水面積12畝,整治面積6畝,坑塘深度4米,蓄水深度2米。又把丹江水引入坑塘,從遠處望去碧波蕩漾,風景如畫。
如何把整治好的坑塘合理地利用起來,發揮它的最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呂堂村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經過村民代表大會決定把坑塘對外承包給林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產養殖。目前,坑塘已養殖有草魚、白鰱魚、鯉魚等8個品種6000余尾。
“我現在每天負責打掃坑塘衛生、喂魚、割草,每個月也有千把塊的收入。”貧困戶吳保林站在坑塘南邊的出水臺上,開動自動喂食機正在給魚兒喂食。隨著喂食機噴灑出粉末狀的飼料,魚兒蜂擁而至。沙革命說,為了讓貧困戶自力更生,現在開發了3個公益崗位,安置3名貧困戶,負責育苗的飼養與管理,同時,負責坑塘周圍的衛生保潔,花卉、草坪的養護,公共設施的管理與維護等。
“原來發展村集體經濟這一塊是弱項,保護環境的意識也不高。我們就把坑塘治理與人居環境、廁所革命結合起來,連同村主干道綠化、硬化同步實施,村莊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單就這個魚池的承包費,村集體每年就可以收入七千元。通過這些工作,村民對村支兩委工作很認可,群眾的保護環境觀念無形中也跟著提高了,房前屋后的枯木荒草也被清理干凈,村民還在房前屋后種上了綠油油的草坪,栽植景觀樹用來‘裝點門面’。”沙革命高興地說。
把“坑塘”變“魚塘”,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同時也帶動了就業,走出一條發展“坑塘經濟”的新路子。近年來,高集鎮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以坑塘整治、農村生活垃圾、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為主攻方向,對所有存在損毀、廢棄、污染、淤積、干涸等問題的坑塘進行綜合整治,恢復坑塘功能。
為了做好坑塘整治這項工作,該鎮成立了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采取專人負責、專班推進,結合每村坑塘的實際情況及群眾意愿,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通過科學規劃、正面引導,以試點村先行先試,以點帶面,積極推動全鎮坑塘整治工作全面鋪開。
同時,對于整治后的坑塘,積極采取承包租賃等方式,加強治后管護,明確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建立坑塘保護長效機制。通過廣播、宣傳欄等進行廣泛宣傳,鼓勵群眾對日常生活垃圾做好收集,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并積極為坑塘整治爭取專項獎補資金,不僅使廢棄多年的坑塘得到有效利用,增收了村集體收入,而且還改善了村莊的人居環境,帶動了一部分貧困戶就業,減少了溺水事故發生,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廣大群眾的根本福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把高集鎮打造成生態宜居、鄉村文明、生活富裕的美麗鄉鎮。”該鎮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