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陽下,記者走進構林鎮后張村,放眼望去,條條水泥路干凈整潔,栩栩如生的墻體彩繪色彩艷麗,太陽能路燈環繞著這個美麗的小鄉村,一幅舒適、恬淡的田園風光。
后張村是貧困村,在鎮、村兩級的努力下,2016年整村脫貧?,F在這個貧困村不僅成功摘掉了窮帽,美麗鄉村建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
會“說話”的文化墻
“我每天看著墻上鼓舞人心的標語,渾身充滿了力量。我家在村口,代表著整個村的形象,每天都會把家里家外的衛生搞好。”脫貧戶柴成勝正在打掃門前衛生。
柴成勝家的外墻上,色彩艷麗的脫貧攻堅宣傳畫讓人賞心悅目。記者來到柴成勝家里,只見硬化后的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條,屋里干凈整潔,雖然家里養了羊,但聞不到一點難聞的氣味。他告訴記者,房子外墻粉刷著各種墻體彩繪,自己每天看看對生活都充滿信心。他歲數大了,不能干重體力活兒,村里給他安排了公益崗,負責打掃村里衛生,現在衣食無憂,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后張村將一堵堵墻壁充分利用起來,統一規劃、粉刷,把脫貧攻堅政策解讀、黨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道德文化、掃黑除惡、環境保護等內容,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繪畫,激勵人奮進的宣傳標語等形式“說”給群眾聽,演示給群眾看,真正讓一面面墻壁成為會“說話”的文化墻。
“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墻不僅宣傳了黨的政策,扮靚了鄉村景色,還讓群眾在耳濡目染中樹立了正確了人生觀、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村風、民風,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朝寬說。
變了樣的舊坑塘
藍天白云下,綠樹環繞著坑塘,波光粼粼的水面下,小魚自由自在地暢游,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村美的美麗畫卷呈現在記者眼前。
“現在住在這兒才是享受,閑了坐在家門口喝個茶,欣賞個風景,這真是田園式的生活。”該村群眾張超鵬高興地說。
家緊鄰坑塘,以前可沒少受罪。群眾把生活垃圾傾倒在坑塘里,臭氣熏天,人們寧可多走一段路都不愿從這兒走。
“冬天還好點,一到夏天,坑塘散發著陣陣惡臭,蒼蠅、蚊子成堆,家里每天都關門閉窗,真想趕快逃離這個地方。”張超鵬說。
民有所憂,我有所為。2017年,該村了解到群眾的想法后,多方奔走,爭取到市里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項目,把10余畝的坑塘進行整治,引入丹江水,在坑塘周圍安裝了不銹鋼護欄。
與坑塘相鄰的是該村的文化廣場,劉素琴正帶著姐妹們在新建的廣場上翩翩起舞,一招一式展現新時代農民的風采,“現在跳舞有場地,健身有器材,空氣清新,風景又好,心情很舒暢。”
該村為了讓群眾更好地開展文化健身活動,把文化廣場進行改建,修建了長廊,地面鋪設大理石,9個錯落有致的大花池把廣場點綴得生機盎然。
“我們將對文化廣場進一步綠化亮化,配齊健身器材,打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文化健身場所,使群眾在健身娛樂的同時還能欣賞到生態美景。”張朝寬說。
教育點亮新希望
“這是我們村的小學,不僅后張村的孩子在這里上學,還吸引了周邊村的孩子們前來就讀。”張朝寬自豪地說。
記者在該小學看到,餐廳、宿舍、教學樓等建筑矗立在校園中。操場上,孩子們開心地玩耍,教學樓內,孩子們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認真聽講,瑯瑯書聲不斷在校園上空回蕩。
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播的根本。據張朝寬介紹,該村歷年來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每年都通過政策保障、愛心幫扶等多種措施,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精準幫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針對該村小學教學質量高、學生多、校舍不足的情況,該村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到“食宿一體中心小學”建設項目,村小學改擴建項目2017年動工建設,2019年9月1日投入使用。
該村重視教育的做法得到了群眾的紛紛點贊。“現在孩子們能在學校就餐,我們少了接送,也能找點事情做,真是太方便了。”該村脫貧戶王新國說。
記者在走訪中看到,除了房屋美化、道路硬化、坑塘整治外,該村還配備了農民學校、農家書屋、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僅改變了村容村貌,還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了“扶志扶智”的雙提升。
冬日暖陽下的后張村一草一木皆是景,幸福的笑容蕩漾在群眾臉上,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正在后張村濃墨重彩地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