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要長遠,長遠要產業。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構林鎮黨委政府與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工作隊一起,堅持黨建引路,不斷創新產業帶動模式,以產業脫貧為重點,以就業幫扶為抓手,在“精準”二字上做文章,讓一個個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和引擎。
產業有了新活力
11月14日,在司營村,承包人張富勛種植的1200多畝“西瓜紅”品種紅薯正在收獲??粗鴻C械往來穿梭,工人們忙著撿拾紅薯、裝袋,張富勛笑著對記者說:“我在這里流轉了1200畝土地,種植的紅薯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收獲的時候,最多用工200人。”
鎮包村干部全斌聽著張富勛的介紹,向記者介紹構林鎮近年來發展特色產業的狀況。據他講,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始以來,該鎮重點從發展產業入手,帶動貧困戶家庭收入明顯提升。無論是楊渠村的蓮魚混養、袁崗社區的葡萄、火龍果和養殖場,還是官劉村的葡萄、香菇,都以產業興旺發展的勢頭,為強村富民吹響了鄉村振興的沖鋒號。
農產品加工、企業興辦、鄉村游園、特色養殖等10余種產業已經在該鎮點上開花,面上結果,不僅為脫貧攻堅增添了活力,而且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新路徑。
“接下來,我們要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村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發更多穩定的就近就業崗位,拓寬村民持續增收渠道,壯大產業,強村富民。”構林鎮鎮長賈睿迪說。
致富有了新模式
“村里有500畝葡萄種植基地,貧困戶勞動力被安排在種植基地務工,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掙錢顧家兩不誤,我們這些貧困戶真是趕上了好時候,打心眼里感謝黨的好政策。”在官劉村綠盟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貧困戶趙立喜燦爛的笑容映出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
緊鄰207國道和鎮政府所在地的袁崗社區,更是采取以村集體土地入股丹緣生態農業合作社方法,葡萄、火龍果和養殖業風風火火。“合作社+村兩委+貧困戶”這種“抱團”發展的運作新模式,不僅使合作社效益倍增,村集體有了收入,而且大大提升了扶貧工作質量,讓貧困家庭看到了希望。
袁崗社區貧困戶郜小滿以自己承包的5畝土地入股丹緣生態農業合作社,不但有了每畝每年600元的租金收入,而且經常在合作社務工,每天都有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現金結算。
“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以前常年在自己承包的幾畝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忙碌,收入少得可憐。如今,同樣是干活,收入翻了好幾倍,一天沒活兒干就心里著急。”郜小滿說。
構林鎮不斷拓展產業增收渠道,結合村民特點和就業需求制定培訓方案,提升村民創業技能,鼓勵村民轉移就業,不僅讓村民告別了貧困,更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精氣神。
“戶戶有項目,村村有產業,因地制宜,一戶一策,過程有效,效果真實,全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正按部就班向前推進。”該鎮人大副主席張芳芳說。
農村有了新顏值
每年葡萄成熟時,袁崗社區的丹緣生態農業合作社就熱鬧起來,車流人流在花香和果香間穿梭,再加上電商的介入,這里儼然成了鬧市。
記者走進丹緣生態農業合作社,雖然已是11月,但晚熟的葡萄還一嘟嚕一嘟嚕掛在打理得整齊的葡萄架下,前來采摘的人絡繹不絕。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由于種植的葡萄口感好,300多畝的葡萄銷路一直很好。
“從前這里種植的都是傳統作物,因為效益低,種了也就種了,村民對莊稼的管理也不怎么上心,雜草、莊稼稈子隨處可見,根本沒有看相。自打以村組的形式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之后,村里鼓勵致富帶頭人打造鄉村旅游景點,現在,這里再也不是當年的樣子了!”袁崗村黨支部書記高遵說。
據隨行的鎮干部全斌介紹,構林鎮在推進強鎮富民的過程中,一方面抓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抓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綜合考慮每個村的不同區域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等因素,推動差異化發展,讓特色產業和美麗鄉村建設同步推進。
走進袁崗社區,綠樹掩映下,一條條寬敞整潔的道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民居,一個個滿臉笑容的村民,一處處設施齊全的游園,這哪里還是以前臟亂差的農村?一位正在打掃村道衛生的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村民的衛生習慣都很好,垃圾不會隨處亂丟了,村里也有了垃圾箱,清掃起來也輕松多了。
“多元化的產業帶動,不僅提高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質量,而且有效助推了鄉村振興,農民思想觀念轉變了,文明風尚替代了庸俗之氣,成風化人在鄉村彌漫開來,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農民錢袋子鼓起來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多了,這也體現出了強村富民的最終目標。”構林鎮黨委書記鄭小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