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林下經濟奏響致富曲——九龍鎮王沖村盤活土地資源助民增收側記

    2019-11-14 08:57:56 作者:李永先 來源:鄧州網
    分享到:

      土地既是農業的基礎,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如何盤活土地資源,是關乎鄉村振興的關鍵,更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九龍鎮王沖村不斷盤活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土地流轉再流轉

      “今年我在國儲林里種植的100多畝南瓜,每畝純收入1300元不是問題。”連日來,九龍鎮王沖村黨支部書記張學敬忙得不亦樂乎。

      2017年,王沖村流轉1900多畝土地種植國儲林,村民們拿到了每畝850元的流轉費。但看到種植國儲林后,林下土地閑置,張學敬有點心疼。經過和村支兩委商議,大家一致贊成應該再流轉回來,把土地利用起來。

      經過多方考察,2018年,村里以每畝170元的價格,把種植國儲林的1900多畝土地,又流轉了回來,村干部帶頭種植了南瓜、辣椒和紅薯。

      “閑置的林下土地,被我們充分利用,我在林下種植了30畝辣椒、60畝南瓜和20畝紅薯,年增收突破15萬元。”王沖村黨支部副書記姚雙青說。

      正是村干部的帶動示范,村里有經濟頭腦的楊豪杰、鄒玉江和楊小飛,三人合作承租了近千畝林地,發展特色種植。目前,品種南瓜、辣椒、品種紅薯、冬桃和紅梨,在王沖村的種植已形成規模,這些農產品因品相、口感好,遠銷海南、廣東、浙江和山西等地。

      村民變身職業農民

      王沖村的大多數年輕人都出門務工了,土地流轉后,失去了土地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勞動力怎么辦?這是村支兩委思考的問題。

      隨著林下作物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種植大戶用工問題凸顯出來。為了解決這個矛盾,70多歲的組長袁金鎖站了出來:“把村里的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成立務工隊,種植大戶需要就去干活,工資現結。”

      這一提議立即得到大家擁護,農忙時節,村里50多人的務工隊,活躍在田野,種植、除草、澆水、打藥、采摘,種植大戶樂了,村民們也笑了。

      “每年從陽歷4月份開始,我們可以斷斷續續地干到11月底,平均每天收入60元,好的時候可以掙100元。一年下來,6000多元裝進了自己的口袋,這比我們種地強多了。”在村務工隊干活的村民袁金科說。

      村民姚雙青說:“到種植大戶那里干活,成了村民的職業,大家都有了事情做,村里亂七八糟的事情就少了,村風文明了,懶人消失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被激發了出來。”

      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俗話說,勤快人喜歡搭伙兒,懶人愛好扎堆兒。

      “大家都忙了起來,你連一個嘮嗑的人都找不到。”貧困戶張振友說,“等靠要過時了,自己不努力啥時候也脫不了貧。”

      說干就干,張振友主動搞起了養殖,從剛開始的一頭牛,發展到如今的4頭牛,久違的笑容掛在他的臉上。

      和張振友一樣,貧困戶姚雙虎僅一年多時間,養的羊已經發展到了10余只;而貧困戶袁改正,看到了村里林下經濟發展不錯,就種植了4畝冬桃,已經初嘗甜頭的他,今年正準備擴大種植規模。

      “全村共有20戶貧困戶,已脫貧9戶,今年擬脫貧的11戶目標完全可以實現。林下特色種植的全面鋪開,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使貧困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靠勞動致富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目前,隨著國儲林樹木的慢慢長高,我們正商議把特色種植轉向特色養殖,讓村民們盡快轉變傳統種植模式的落后思想,以特色種植、養殖讓大家富裕起來,這也是我們村支兩委的初心和使命。”張學敬對王沖村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