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揀、上色、晾曬……看著眼前的半成品一個個變為成品,王振京高興得合不攏嘴。
今年32歲的王振京是九龍鎮白廟村的貧困戶,一場車禍讓王振京再也無法站起來了,向命運低頭的理由有很多個,但他卻憑著積極向上的執念,從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2009年,年紀輕輕的王振京已經有了一手維修摩托的好手藝,也從事著相關的工作,生活雖然算不上富裕,但也算是自給自足。“當時年紀輕、干勁足,對未來也抱有很大的希望,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王振京說。
災難總是來得猝不及防。2009年的一天,一場突發的車禍,讓王振京的生活徹底亂了節奏:前后花了將近30萬元,不但掏空了家底,而且還欠了外債,雖然保住了性命,他卻再也無法站立起來。
原本充滿希望的家庭突然籠罩了陰云,人是出院了,可后續治療還需要不少錢,多少?未知數。家里花光了積蓄,借的外債還不知道何時可以還清。就在王振京一家陷入低谷的時候,鎮里通過精準識別認定,他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要對自己有信心,通過努力還是能過上好日子的。”“有困難咱們要及時溝通,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就要和我們一起好好商量,困難總是能夠解決的。”幫扶干部的話語,讓王振京心里暖暖的。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推進,幫扶干部多次登門,給王振京講勵志故事,他決心要?讓自己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大病報銷、雨露計劃、產業獎補、公益崗位等,王振京一家該享受的政策全部落實了。
有了鎮政府的關心支持,有了幫扶干部的傾力幫助,王振京一家垮掉的信心又回來了。“以前每個月的醫藥費都把我們壓得喘不過來氣,現在有了扶貧的好政策,能干活的安置了公益崗,孩子讀書也有了教育資助,我們現在還住上了新房子。”王振京的父親一邊說,一邊向記者介紹通過危房改造后的新家。
自食其力,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于王振京來說卻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今年疫情過后,為了減輕負擔,扶貧干部和他們商量著如何制定脫貧計劃,怎么樣才能既能照顧家庭還能務工,如何選擇一個既有產量又有銷量的門路呢?
經過扶貧干部和王振京的考察,考慮到有親戚通過做圣誕球帶來了不錯的效益后,王振京最終決定加入手工藝品加工這一行,鎮村立即通過小額信貸為他們申請了啟動資金,5月份,王振京的加工廠正式開業了。
“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藝品加工很適合王振京一家,代加工形式不用為銷路的問題發愁,不集貨不壓貨,需要多少做多少,沒有后顧之憂。”白廟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恒說。
記者看到,這個不大不小的加工廠就在王振京家的一樓,有十多個工人正在加工產品,院外還放著已經加工好的成品,等著位于張村鎮的總廠來收貨。
加工廠一天最多能出近7萬個圣誕球,一個月收入近4000元,除了醫藥費和生活開支外,還能儲蓄一部分,這讓王振京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
“振京都能把日子過好,我們也可以。”在采訪中,來自白廟村賈家組的貧困戶賈林獻說,一天能在這里收入幾十元的賈林獻對王振京又感激又羨慕。有了“事業”后,他聘請的工人都是以貧困戶為主,很受村民的贊揚。
除此之外,王振京還種植了迷迭香等中藥材,他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和扶貧干部們一起計劃的,投資少,收益相對可觀,收獲季由專業合作社前來回收。
事業的發展為他樹立了信心和希望。
“王振京的努力,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鎮貧困群眾的奮斗熱情,依靠自己,自力更生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王振京成為他們的榜樣。”該鎮主要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