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綠的稻田郁郁蔥蔥,新建的高樓挺拔林立,遠處的乳牛棚舍里傳來“哞哞哞”的牛叫聲。這是近日,記者在林扒鎮閆東村耳聞目睹的情景。
“我們村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現在全部種植水稻,使得農業生產效益不斷提高!”閆東村黨支部書記周成斌對記者說。
閆東村位于林扒鎮西北部,轄9個自然村,2100人,耕地3800多畝。多年來依靠種植玉米、大豆、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不斷擴大,閆東村一改傳統種植模式,開始嘗試種植水稻,農民收入翻了幾番。如今的閆東村,道路暢通,環境優美,人民的幸福指數像芝麻開花,節節攀升。
55歲的張俊寶是閆東村8組農民,全家靠著9畝責任田維持生活,每天在田里精耕細作,起早貪黑地忙碌,卻收獲甚微?,F在的張俊寶將自己家的9畝責任田以每畝700元價格流轉出去,流轉之余他也沒閑著,依然還在田地里忙碌——負責幫人管理著300畝的水稻田。每天早起晚歸,召集村里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為稻田除草、澆水、打藥、施肥……從種到收,他一個人管理著這么大一塊方田,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用張俊寶自己的話說:“現在和以前一樣干活,收入卻增加了好幾倍,這都是土地流轉帶來的好處!”
和張俊寶一起干活的還有閆東村8組的父老鄉親們,他們大多是5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58歲的雷道富說:“都是干活,現在每天還能掙工錢,農忙時一個月能掙幾千元哩!咱農民趕上今天的好政策了,日子越來越舒坦啦!”同樣,6組50多歲的王秋梅大娘也“不服老”,每天都在村里打零工,走起路來,依舊“腳底生風”。
閆東村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對教育和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村里的小學,一座嶄新的高樓正拔地而起。“以前校舍太小,學生流失不少,現在我們蓋了3層39間的教學樓。今年秋季還準備開設寄宿班,讓閆東村的留守兒童,都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閆東小學校長說。
從閆東村部沿著新修的馬路向南一里多,就是閆東村2014年5月引進的養殖企業金思源牧業有限公司。公司總投資2500萬元,占地近百畝,擁有大型的飼草棚、青貯池、標準化牛舍、制冷式儲奶罐、沼氣池、辦公樓及配套設備。年產原奶1500噸,利潤300萬元,公司帶動了閆東村貧困戶家門口勞動力就業10余人。
隨著眼下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閆東村除了特殊的老弱病殘群體,貧困戶在逐年減少。村民們靠著勤勞的雙手正走在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上。63歲的老黨員劉天寶雖然身體不好,但脫貧的決心很堅決,他承包了50多畝的水稻田,用自己的雙手辛勤耕耘。“我被評為貧困戶,那是黨的政策好。我生病了,組織上照顧我,但我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所以我更要自力更生,使自己早日脫貧。”
走在閆東村,小樓林立,道路寬敞。腳下的水渠里,丹江水汩汩地流進稻田,青青的稻苗拔節生長,仿佛可以聽到它們喝著丹江水,搖頭晃腦地低吟淺唱:“又是一年稻花香,閆東村民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