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殘障能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但當走出自卑陰影、活出自信的時候,生活處處是溫暖的陽光。這是劉集鎮高河村因殘致貧的脫貧戶郭傳德的人生感悟。
見到郭傳德時,他一臉燦爛的笑容,樂呵呵地向記者談起自己的經歷。
今年48歲的郭傳德小時候因為小兒麻痹癥致使左胳膊不能動彈。父母過世早,他曾經一度迷茫自卑,生活陷入困境。艱難地讀到高中畢業后,他在村里干了11年的民辦教師。1999年,他借住哥哥家的房子結婚生子,撫養一雙兒女艱難度日。2015年,郭傳德家被納入低保貧困戶,開始享受到政府的各項幫扶政策。
“如今的政策真是太好了。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郭傳德笑著說,“我不能光靠政府的救濟,要自己干,生活才有奔頭、有希望。”從2015年開始,郭傳德在幫扶責任人的鼓勵下,每天凌晨到中午一點之間,忙碌在新野縣南關菜市場,成為了一名“菜販子”,用一只胳膊撐起一個四口之家。
郭傳德所在的高河村位于劉集鎮東北角,處于新野和鄧州的交界地帶,兩個縣域土地只有一條刁河相隔。在高河村村民眼里,去新野縣城購物更近、更方便。
新野縣南關菜市場距離郭傳德的家有30里路程。每天凌晨兩點,黑夜如漆,郭傳德就悄悄起床,生怕驚擾熟睡中的妻兒,從院子里推出電動三輪車出發,半個小時就到達了菜市場。
“我在市場上租賃了一個攤位,每個月繳納100元的費用。早上3點前,我從菜農手里批發來新鮮的蔬菜。天亮的時候在攤位上再批發給商戶和菜販們,留下一部分就擺在攤位上進行零售。”郭傳德告訴記者,從早上一直忙到中午,他下午1點多的時候,趕回家吃上妻子做好的午飯。有時候為了把剩余的菜賣完,他會耽誤到2點多。下午是郭傳德的“補覺”時光。幾年來,這樣周而復始,寒來暑往,郭傳德的生活過得艱辛而充實。
“夏季賣菜還好些,但是到了冬季,天寒地凍的,只有咬著牙堅持了。”郭傳德說,“苦點累點我不怕,只要身體好,肯干能吃苦,日子總會越過越好。”這是郭傳德一直堅持的理想信念。
2017年,郭傳德籌錢蓋起了三間平房,享受到政府發放的危房改造補助款27000元。孩子上學享受教育補貼和營養餐補助,妻子在村里當村級事務管理員,幫助打掃衛生,每月也有幾百元的收入。
在經營蔬菜生意的過程中,郭傳德從不缺斤短兩,對待商戶講信用,這樣就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老客戶,生意也就越來越好做。更讓他感到溫暖的是,有很多顧客看到他一只胳膊賣菜很不容易,有意多次光顧他的菜攤。有時候還有人拿起菜直接遞來錢說:不用找了。“他們同情我,我心里清楚,也讓我很感動,但我還是把零錢找回去。因為我現在不自卑了,我可以靠自己勞動掙錢養家了。”
記者了解到,近段時間,郭傳德批發的大蔥每天可以銷售300至600斤,每斤不到1元錢從菜農手中買來,1元多批發出去,剩余的將近2元零售出去,一天下來可以掙到150元左右,一個月可以掙到3000到4000元,確保了家庭的正常生活而且還有節余。
“現在家里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由衷地感謝黨和政府,雖然我有殘疾,但也要創業致富,不能光靠政府的幫助。”郭傳德告訴記者,2016年,他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并且享受到政府脫貧獎勵金5000元。
“雖然我是殘疾人,只有一只胳膊可以勞動,但我有自己的夢想,哪怕斷了翅膀也要飛翔。我要用奮斗撐起我的家。”在劉集鎮的扶貧表彰大會上,郭傳德堅強自信勤勞肯干的精神激勵著現場所有貧困戶。這個“斷了翅膀”的中年男人,從艱難困苦和自卑中一路走來,用一只手托起致富奔小康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