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裴營鄉辛家村,看到道路兩旁花紅柳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如今的辛家村內有小學1所、標準化幼兒園2所,標準化村級衛生室1個,文化活動室1個,文化廣場1個,廣播電視實現了戶戶通,村部安裝了互聯網,電力、自來水設施全覆蓋。
“原來的辛家村是市貧困村之一,全村道路硬化不完善,一下雨水溝、泥路成片,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收入微薄?,F如今,村道路全部硬化并通班車,我們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辛家村黨支部書記石傳鐸告訴記者。
辛家村位于鄉政府西南9公里處,與文渠隔河相望,全村轄8個自然村,總人口3438人,總耕地5100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5畝。2015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了辛家村,辛家村因地制宜破解貧困密碼,精準發力扶貧施策,2016年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8年計劃脫貧4戶15人,2019年計劃脫貧2戶7人,2020年底剩余貧困戶全部脫貧,實現長期脫貧目標?,F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68人,已脫貧8戶27人,未脫貧15戶41人,其中低保貧困戶10戶29人、一般貧困戶2戶9人、五保貧困戶3戶3人。
多管齊下強基建
為方便群眾出行,村里積極爭取交通項目資金118.5萬,硬化了賈庵、薛家、下劉營、老賈營共2.7公里的進村主干道;投入70萬元財政扶持資金,實施村內道路硬化,對陳家、下劉營、老賈營3個自然村共2.5公里的村內路面進行硬化。從市文廣新局爭取20萬元新建娛樂文化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建設村民活動場所及附屬設施。為保障群眾用電,2016年8月,市供電公司對辛家村2個臺區的電網進行改造;2018年7月,市供電公司投資182.24萬元對辛家村進行電網工程升級改造。
村里爭取企業資金不但為5戶貧困戶接通自來水,達到自來水戶戶通,還對3戶貧困戶危房進行改造。房子已改造完工的貧困戶劉忠群見到記者,激動地說:“修了路,蓋了房,通了自來水,水龍頭一開,水就嘩嘩地流,感謝黨、感謝政府讓我們也像城里人一樣吃上了自來水。”
為方便孩子上學,爭取教育資金40萬元,對辛家小學進行規劃建設,修建教學樓16間。投資10萬元,購置圖書1000冊建設圖書室,購買投影儀、檔案柜等完善辦公設備。同時向上級爭取150畝花生種子、化肥及農藥,免費發給貧困戶,每戶每畝可領取40斤種子、1袋化肥、1瓶農藥。
“現在我們村有人統一收集垃圾,統一清運、集中處理,大家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村里越來越干凈整潔,心情也舒暢多了。”辛家村村民王天得高興地告訴記者。
多元經濟助增收
村里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鼓勵貧困戶種植花生等收入較高的農作物;發展養殖業,共有17戶養羊(其中8戶代養);村集體共種植風景樹150棵,收益后分發給貧困戶;金融扶貧共有16戶簽訂貸款合同,每戶年收益3000元。截至6月30日,上半年每戶收益1500元均已到賬;市發改委投資120萬元,在老賈營后北村建立光優發電項目,帶動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預計每戶年收益1500元,至6月底,貧困戶每戶收益500元已到賬。
“我們成立了村級扶貧基地海瑞家庭農場,占地100畝,幫助5戶貧困戶就業,農忙時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這可以加快他們的脫貧步伐。”駐村工作隊隊員盧紅亞說。
貧困戶賈青松,因2013年在工地干活發生意外導致顱腦創傷,做過3次開顱手術,住院1年多花費60多萬元。家有兩個孩子大的上高一,小的上五年級。妻子宋冬梅告訴記者:“青松出事后,要不是黨的扶貧政策好,我們家真不知道日子咋過。”現在宋冬梅在村里做保潔員,每月有700元的收入,另外她還是農業保險信息員,每月有300元收入,一月共有1000元的固定收入,加上4口人每人每月低保補助154元,年收入將近兩萬元。
“如今,我們村積極轉移就業,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的共有23戶21人,其中省外就業8人、市內就業4人(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提供3人)、村內公益崗位就業11人,極大地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石傳鐸告訴記者。
辛家村駐村第一書記牛博說:“我們村2014年以前的人均年收入僅有3000元,通過4年的精準扶貧、國家的項目支撐、自力更生等等,現在人均年收入達到了6000元,干群積極性越來越高、日子越來越好、群眾越來越滿意。”
(道路兩旁種滿風景樹)
(新建的文化廣場)
(新建的圖書館)
(新建的小學教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