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個體,是群像。
自2014年以來,十林鎮衛生院積極響應國家衛計委創建“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指示精神,以“切實提高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和“密切鄉鎮衛生院和群眾的聯系”為切入點, 落實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鄉鎮衛生院內涵建設,踐行全面推進“三好一滿意”(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活動,組織12名醫務人員,分為兩個小分隊,由院長王子湍和支部書記江景飛分別帶隊,不定期走村入戶,奔走于該鎮的每個村落,為群眾免費義診,托起群眾的健康夢。
該鎮風楊村70歲的村民楊宗彥說:“我是一個孤寡老人,身患胃癌,幾乎臥床,鎮衛生院不間斷地問醫送藥,使我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渴望。”
24歲的郭溝村村民盧耀說:“腎衰竭使我備受折磨,每周兩次的透析更讓我苦不堪言,但每次衛生院醫生的到來,溫馨的話語和貼心的服務,喚起了我對生活的勇氣和希望。”
醫者仁心。對一個從事醫生職業的人來說,不僅需要匠心,而且更需要仁心。在十林鎮衛生院,58名在職員工都會背誦衛生院的誓言:“我是一位白衣天使,珍愛生命,消除疾病是我的使命,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是我的責任。”每一位走進衛生院的工作人員,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擔當與責任。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要素。從2015年開始,該鎮衛生院就把充實內涵作為提升服務的第一要務來抓,先后引進招錄專業技術人才,涉及臨床、護理、藥學各個領域。與此同時,在加強醫療制度建設方面下功夫,堅持每周至少開展一次“三基三嚴”(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嚴格要求、嚴密組織、嚴謹態度)訓練,每月開展一次處方點評與病歷書寫督導檢查,處方合格率達到95%,住院病歷書寫合格率達到95%,入出院診斷合格率達90%以上。除此之外,外派專業骨干赴二、三級醫院進修學習和補短板、增添設備,多方籌措資金,新建防保樓、設立仲景國醫堂,購置三維頸腰牽引治療儀、痛疼治療儀設備,有效改善了群眾就醫環境,為提升服務夯實醫療基礎。
醫療條件的改善,極大地提高了衛生院的吸附力和影響力,該院年門診人次由2015年25089人增至2016年的28114人,住院人次由3844人增至4320人,分別增長了12%和13%;醫師日均擔負診療人次11人;醫師日均擔負住院床日3.5日,病床使用率91%。尤其是以康復治療為主的仲景國醫堂,康復患者幾乎天天爆滿;而眼科的輻射遠及襄陽、西峽、內鄉、淅川,成為該衛生院名副其實的特色科室。
讓群眾滿意才是鄉鎮衛生院最終的發展方向。醫療體制的改革,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人民群眾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和規范,基層的骨干醫師、鄉村醫生、護士、預防保健人員逐漸走向與群眾簽約服務的第一線,醫務人員走村串巷、登門入戶,與廣大群眾面對面簽下健康服務協約,成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健康護衛者。該鎮衛生院目前已建立電子化健康檔案54000余份,規范化電子檔案達93.1%;適齡兒童預防接種5002人,達95%以上;健康簽約13317戶,53268人,簽約率達92%。
創建活動的開展和深入,不僅改變了全院職工的服務理念與服務意識,而且也帶動了衛生院業務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雖然次均門診費和住院次均費在每年遞減,但絲毫沒有影響衛生院年度收入的遞增,切實做到了既讓利于民,群眾滿意,又從根本上提升了衛生院的整體形象。
如今,走進十林鎮衛生院,貧困戶免費體檢、老人看病優先的條幅隨處可見,為貧困戶治療墊資已經是該衛生院的常態,先治病后結算,為貧困戶和大病患者轉院,申請救助以及到大病患者家里回訪、降低貧困戶10%的治療費用等等,都落到實處。
“這次被國家衛計委評定為‘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我們深感榮幸。鄉鎮衛生院作為最基層的醫療機構,服務好群眾是最重要的,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對于廣大群眾來說,不僅要對他們做好公共衛生服務的簽約服務,而且還要對其自身的健康,做好預防,使一般疾病和多發疾病就近、及時得到治療,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該鎮衛生院院長王子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