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種了100畝花生,產量高,行情好,出手快,賣花生就收入了20萬,今年真是大豐收啊!”近日,夏集鎮梅張村種植大戶梅濤興奮地對記者說。
今年以來,夏集鎮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牢牢把握“兩個高質量”鮮明導向,以“抓黨建促脫貧”為目標,健全“四個機制”,樹好“三個典型”,發展“兩大產業”,實現“一個目標”,著力培育經濟發展增長極,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此作為富民強村、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
“為加強黨的領導,我鎮成立了以書記為第一組長、鎮長為組長、黨委副書記為副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創新“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支部+合作社+農戶”等黨建模式,強化黨建引領,實現脫貧攻堅和經濟建設全面協調發展。”該鎮黨委副書記單化令說。
記者了解到,按照村級“4+17+N”和貧困戶“6+N”模式建立責任體系,該鎮選優配強了脫貧攻堅責任組和幫扶責任人隊伍。把脫貧攻堅作為村級績效考評百分制的重要考核內容,考評結果作為“雙評”、黨員干部評優晉級和發放村干部績效工資的主要依據,有效激發了黨員干部脫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圍繞上級部署,結合鎮村實際,印發扶貧等每月黨建臺賬和每周扶貧工作臺賬,并對臺賬落實情況進行督導驗收。
“我把自己的9畝土地流轉給村里的蓮藕基地,每年租金5400元,同時,我在蓮藕基地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一月工資1000多元,收入越來越多了,小日子越過越有勁頭了……”該鎮白塔村村民楊小梅告訴記者。
“我在梅張平川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干活主要是給農作物澆水、施肥、除草,工作不累,一個月1300多元,比自己種莊稼強得多……”梅張村貧困戶梅愛云一邊在地里澆水,一邊和記者聊著。
據介紹,該鎮引導基地實施“基地+公司+貧困戶”、“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種養加一體化”等產業富民脫貧工程,順利實現了脫貧76戶、349人和貧困村摘帽的目標,被譽為“白塔模式”。梅張平川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引入優良品種、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種植葡萄、核桃等經濟作物近700畝,規模經營,集約管理。小莊華益禽業養殖合作社優化服務,指導該企業引進現代化設備,存欄20萬只蛋雞,飲水、投料、清糞等環節全部實現自動化,環保達到相關標準。
“鎮黨委政府通過優環境、轉方式、調結構,多方培育經濟發展產業支撐,指導各村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按照‘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要求,以特色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互利共贏,抱團發展,力爭實現富民強村、脫貧致富的奮斗目標。”該鎮黨委書記李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截至目前,全鎮共有合作社160家、家庭農場15家。擁有規模以上養豬場36個、養雞場32個、養牛場25個、養羊場11家;養殖金魚500畝、牛蛙10畝、泥鰍20畝、果蟬18畝、鵝1.5萬只、梅花鹿及驢200只。梅張村、崗上村和翟坡村葡萄、核桃等特色種植面積達900余畝;種植蔬菜大棚62個(160畝),草莓大棚8個(13畝),果樹600畝,蓮藕500畝,中藥材200畝。特色產業在夏集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呈現星火燎原的喜人態勢,帶動了全鎮4個貧困村和102戶、320人擺脫了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