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記者在張樓鄉吳集村蔬菜基地看到,滿地金黃的南瓜,干活的群眾正揮汗如雨,摘瓜、裝袋、上秤、裝車,到處是豐收的景象。
吳集村是張樓鄉的貧困村,全村共有貧困戶58戶,131人,扶貧任務繁重。但該村村支兩委訪民情、解難題、送溫暖成了他們經常做的事情。如何讓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成了村支兩委班子面臨的最大難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根據村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去年9月底,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市產業集聚區的幫助下,村里經過多次參觀考察和反復論證,流轉土地35畝,建成了以種植應季果蔬為主的蔬菜基地。
眼前的基地,不算大,卻被打理得異常整潔,剛剛安裝好的大門,鐵絲圍網,環繞的排水溝,看護蔬菜的小屋,一應俱全。說到這個蔬菜基地,該村支部書記徐建霞笑得合不攏嘴:“我們種的瓜果蔬菜,都是根據市場需求,賣出去的都是綠色食品。”
基地建成后,安排了9名貧困戶就業,58歲的郭云閣就是其中一位。她的愛人長期臥床,沒有勞動能力,唯一的兒子也患有精神病障礙。“原來閑暇時間我都在工地干活,現在好了,家門口就可以輕輕松松的掙錢了,播種、拔草、摘菜,這些農活干起來得心應手,還能兼顧家里,我打心眼兒里感謝村干部和幫扶人。”郭云閣說。
而同樣是貧困戶的武圣營,面對記者,他有話要說:“自從來基地里干活,自己不僅有事做了,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好。每天在這里能掙60元的現金,這個蔬菜基地真是幫了我們貧困戶的大忙。”
在基地,一串串的長豆角隨風飄揚,一個個辣椒掛滿枝頭,一穗穗甜玉米已長出“金發”……為保證基地果蔬的產量、質量,該基地一直采用施用農家肥和有機肥、噴打生物藥(殺蟲)等新種植技術,種出的菜無公害、無農藥殘留,還特意聘請了村里有種植蔬菜經驗的吳獻禮作為技術員。吳獻禮說:“什么時候下種,什么時候澆水,怎么管理病蟲害,這些都是有時間節點和技巧的,不能隨意。這一茬蔬菜收完后,接下來,我們將把地重新整理好,種上大白菜、包菜和甘藍。”
“這次采摘的南瓜賣了4萬余斤,上次的西瓜也賣了5萬多斤。”徐建霞說:“產業集聚區不僅前期給我們投入了資金,幫我們建成了基地,而且連銷路也幫我們找好了,每逢收獲的時候,就會有車直接來地頭拉走,完全不用我們操心?,F在集聚區又要給我們加大資金支持,合同都簽好了呢。”
該村不僅建立了蔬菜種植基地,而且根據蔬菜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實際制訂蔬菜種植產出技術規程,安排村部工作人員專業管賬,收益后,除了發放工資和購買設施外,剩余部分將統一管理,用于村里基礎建設和公益設施,使全體村民獲益。
除了蔬菜種植基地,該村還調整土地8.5畝,建成300千瓦光伏發電站,為貧困戶專門設置公益崗位,保潔員、公路養護協管員、巡河員等,共安排貧困戶就業20余人。產業扶貧帶動了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渠道,為全村扶貧攻堅注入了活力。
“村里的貧困戶已脫貧9戶,在現有的基礎上,我們將加大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建大棚,種植大棚反季節蔬菜。效益好的話,將來不僅能為貧困戶發工資,還可以讓他們獲得分紅,激發他們用雙手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新生活。”徐建霞信心滿滿地說。
(吳集村村民在種植基地采摘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