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浙江“楓橋經驗”在全國樹立了一面旗幟。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明確要求充分珍惜、大力推廣、不斷創新“楓橋經驗”。如今,“楓橋經驗”已從楓橋一隅植入中原大地,開花結果。
河南作為人口大省,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攻堅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易發多發。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基層基礎建設為保障,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加快建設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1
治源,切實維護群眾合法利益
這幾天,林州市臨淇鎮臨淇社區居委會的村務公開欄又增加了新內容,吸引居民駐足圍觀。公開的內容是臨淇老集街下水道改造工程的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
過去老街排水不暢,給生活造成很大不便,群眾沒少抱怨。改造下水道是社區早有的計劃,如今,看著計劃一點點變成現實,大伙兒別提有多高興了。
臨淇社區婦女主任徐君芳告訴記者,社區班子認真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每年確定的大事都要召開“兩委會”、群眾代表會和黨員大會,充分討論形成共識再落實。
堅持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需要。
近年來,我省在農村拓展“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在城市建立社區自治制度,解決群眾的民主權利保障問題。加大矛盾糾紛多發易發領域的排查化解力度,每年開展“十項重點民生工程”建設,從老百姓最關切的難事兒急事兒抓起,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同時,借鑒和推廣西平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把心理干預、心理輔導作為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必不可少的環節,建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心理咨詢師,開展思想疏導和情緒化解工作。
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加強了基層源頭治理,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近年來,全省年均排查矛盾糾紛24萬件左右,化解23萬件左右,化解率95.8%。
2
聚力,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多虧你耐心調解,否則這個家就散了。”11月17日,當事人李先生夫婦握著特邀調解員的手,連聲道謝。這一幕發生在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家事審判庭。
新鄉兩級法院在家事審判改革中積極引入訴調對接多元化解工作機制,注重訴前化解,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培育好家風,還和轄區街道和社區聯合設立家事糾紛調解室,聘請德高望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熱心群眾,就近為大家解決煩心事兒,極大地促進了社區文明之風,深受老百姓歡迎。
我省普遍建立了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積極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吸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學專家,退休的法官、檢察官和民警參與人民調解,發揮老干部、老黨員等群體的優勢,建立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開展跨村連片調解、流動調解。目前,全省有6.23萬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和14.35萬名兼職人民調解員活躍在群眾當中。在調解方式上,全省各地不斷創新,開設《百姓調解》《宋都調解》等電視欄目,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展示調解過程,既化解了矛盾,又進行了法治教育。
無論是家事審判法官、人民調解員,還是遍布我省城鄉的1200萬社會志愿者,他們都凝心聚力,熱忱奉獻,共同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向社會傳遞著平安和諧的正能量。
3
智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
不管是喧鬧的城市,還是偏遠的農村,在河南,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一雙雙雪亮的“眼睛”為百姓守護著平安。目前,全省視頻監控前端達23.8萬個,基本覆蓋市、縣、鄉鎮主要道路和重點區域。
我省把“雪亮工程”置于維護安全穩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來抓,“十二五”期間全省投入8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投入24.5億元,用于技防建設,為綜治、交通、城管、消防、環保、食藥等不同部門提供服務,尤其是在案件偵破、指揮調度、維護穩定中發揮了強大作用,成為服務民生、帶給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的“民心工程”。
走過2015年、2016年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年和提升年,目前,我省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基層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綜合工作平臺全覆蓋,專業性、行業性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平臺也全部建立。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數據分析,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大大提高化解效率,讓群眾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務。
新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和科技支撐。我省通過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提升社會治理科技含量,大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從政務服務網一網通辦,到手機上的各種便民APP,從訴訟風險智能評估,再到“雪亮工程”建設的深度推進,河南正用“互聯網+”堅持和發展著新時代的“楓橋經驗”。
在社會利益更加多元、社會信息更加透明的今天,時代賦予了“楓橋經驗”新的內涵、新的載體和新的要求。隨著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日益推進,更加法治化、智能化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模式正在不斷豐滿,“楓橋經驗”必將在中原大地煥發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記者 周青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