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看到這座明亮、嶄新的教學樓,心里特別激動和興奮。”近日,在劉集鎮余家村新莊李小學舉辦的學校建設項目落成典禮上,回鄉鄉賢、河南省教科院副院長李新高興地說道。
新莊李小學始建于1933年,除7間平房外,該校全部為屋架房。2019年,我市將其納入“農村校舍安全保障機制中央專項資金建設項目”,投入156萬元新建教學樓和廁所,鋪設透水地坪,此舉改變了學校的破舊面貌。
近年來,為優化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兩類學校”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振興鄉村教育,我市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加大資金投入 改善辦學條件
“隨著新莊李小學新校舍的投入使用,劉集鎮乃至全市學校結束了存在屋架房的歷史,全部達到了省定二十條辦學標準。”市教體局局長馮明雨說。
強化農村小規模和寄宿制“兩類學校”建設,是全市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4年5月,我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全市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按照中心小學、完全小學、教學點三類標準,對全市小學進行了規劃,共確定中心小學153所,完全小學110所,教學點317所。2017年,又出臺了《鄧州市關于全面深化學區制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了“以中心小學為龍頭,全面實施學區制,資源共享、捆綁考核”的各類學校發展思路,為“兩類”學校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奠定了基礎。
為了推進學校建設,2014年以來,全市共投入資金3.35億元,新建、改建、擴建了城區22所學校,共增加城區義務教育學校用地面積410畝,新增學位2.4萬個。向上爭取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小規模學校改造及校舍維修項目1163個,用于強化農村學校建設,累計投入資金8.59億元,新建、改擴建、維修校舍66萬平方米。其中共改造小規模學校107所、改擴建寄宿制學校42所,全面改善了“兩類學校”的辦學條件。
加強素質教育 促進內涵發展
在參加完新莊李小學建設項目落成典禮后,劉集鎮在外鄉賢又一同到鎮中心小學,參觀了學校的素質教育成果展示活動。
“作為農村寄宿制學校,我們明確要求鎮中心小學嚴格按照市教體局的統一部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扎實有效開展第二課堂等活動,織好留守兒童的校園養護網絡。”劉集中心校校長姚瑞鵬說。
劉集鎮的素質教育在我市不是個例,我市多所學校在校園文化和學校精細化管理上狠下功夫,高起點、高標準打造校園精品文化,一校一特色。
走進林扒鎮,該鎮一初中的“雷鋒文化校園”、林扒小學的書畫藝術展室、溝王營小學的黨建文化、土門小學的“渠首精神文化、張仙營小學的“憂樂精神”文化,無不彰顯出厚重的文化底蘊。據了解,林扒鎮的各所學校都充分挖掘本鎮民俗文化,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每周安排相應課時組織學生上第二課堂,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馮明雨介紹道,我市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對全市學校,特別是153所中心小學、48所初中、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等寄宿制學校,提出了明確的素質教育落實標準和模式,在各校分別開設體音美和民俗特色等50余種課程。投入資金3.3億元用于采購中小學圖書、儀器、計算機以及體、音、美、勞等器材,在各校設立了圖書室或閱覽室等“七室”或“十一室”,為各校扎實開展素質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挖掘鄉賢資源 推進教育均衡
“感謝李新副院長為家鄉教育事業的傾情付出。希望更多的愛心人士和鄧州在外的鄉賢進一步關注和幫助家鄉教育事業,為農村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添磚加瓦,加油助力。”在新莊李小學落成竣工典禮上,副市長劉紅梅深情地說。
近年來,每年春節前我市都要專門發放致鄧州籍在外鄉賢的一封信,邀請在外鄉賢利用春節等節假日關注關心家鄉建設。
在彭橋鎮,該鎮在外成功人士自發捐款捐物成立了“彭橋教育基金會”,用于表彰獎勵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每年考取國家一類大學的貧困大學生等。該鎮里還號召“全國最美鄉村醫生”曾偉等大批社會賢達人士關注教育、關心教育。社會上各界人士心往一處想,勁朝一處使,為全鎮中小學校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夯實了基礎。
“建設好‘兩類學校’,必須要有一個更加優化的教育環境,引導更多的人關注農村學校,大家共同發力,提升辦學水平,改善學校條件,辦好每一所學校。”劉紅梅說。
家鄉教育事業發展是眾多鄉賢關注的重點,借助鄉賢等力量,我市成立了“教育發展基金協會”,有16個鄉鎮、100余個行政村設立了教育助學基金或獎助基金,涉及資金3000余萬元。
“‘兩類學校’是區域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也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我市要繼續不斷完善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補齊短板,全面提高其水平,助力教育均衡發展,力促教育公平。”劉紅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