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為優化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環境,形成校內外協同育人良好的局面,去年以來,我市精心組織、全面排查、大力整改,建立了市“雙減”工作協調機制,扎實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為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去年8月起,學科類培訓機構停止審批,原有學科類培訓機構轉為“非營利”機構并加強監管。市教體局探索實踐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營轉非”七步走的工作做法,被教育部監管司寫入“雙減”改革快報。目前,我市6所原審批過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除1家已停辦外,其他5家已全部辦理完“營轉非”手續,市發改委價格部門積極開展培訓機構前期成本調查,已制定我市的學科類培訓機構收費政府指導價。市教體局和工商銀行、郵政銀行簽訂了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協議,5所校外培訓機構分別在兩家銀行辦理了監管賬戶,將資金全部納入監管。
校外培訓機構分類管理后,市文廣旅、科工信、體育部門等相關部門積極主動與教育部門溝通,做好機構資質審查、平臺信息錄入、收費行為規范等重點工作。以銀行托管和風險保證金兩種方式,將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存量、增量資金全額納入銀行監管,有效預防培訓機構“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風險。截至目前,全市納入銀行監管平臺的學科類培訓機構賬戶5個、資金98萬余元,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賬戶9個、資金27萬元。
我市5家學科類“已合規”培訓機構全部納入全國監管平臺,非學科類“已合規”培訓機構納入全國監管平臺9家。另外,我市已有5家學科類培訓機構,在全國監管平臺“審核通過”上架了10余門課程。
進入暑假,市教體局多次召開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推進會,部署相關工作,加強常態治理,健全隱形變異違規培訓檢查常態化機制,通過部門聯動,將隱形變異違規培訓納入綜合治理范圍,壓實屬地監管責任,持續抓好治理,并將今年各鄉鎮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中作為重點督導事項。
同時,加強監管力量,市教體局增設校外教育培訓監管科,進一步增強了校外培訓機構監管的領導力量;我市建設校外培訓社會監督員隊伍,用好掛牌督學、隨機抽查、設置舉報電話等方式,拓寬問題線索來源渠道,通過社會監督整治,規范校外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