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11月25日,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舉行“建強副中心 打造增長極 奔向新輝煌”系列主題的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介紹鄧州市“勇擔重任 實干出彩”的有關情況,鄧州市委書記鄧俊峰致發布詞。
發布會由南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蔡詠主持。鄧州市領導繩應勇、劉紅梅、魏新果出席。
鄧俊峰首先向出席鄧州專場新聞發布會的媒體記者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鄧州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鄧俊峰說,站位新的歷史起點,推動“優勢”轉“勝勢”、“定位”變“地位”、“量變”到“質變”,為南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作出鄧州最大貢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重任和使命。近年來,鄧州市深度融入省委“兩個確保”“十大戰略”,把“五聚五提”細化為“八大行動”(“首位管總”行動、“精準出擊”行動、“創新升級”行動、“轉型增效”行動、“提質增速”行動、“產村融合”行動、“補白強弱”行動、“普惠兜底”行動),全力以赴推向縱深,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氣的成績單。
牢記囑托,忠誠踐行,“兩個確立”更加堅定、“兩個維護”更加自覺。我們扛穩政治責任,堅持“兩藏”戰略,加快推進“四個全域”(全域渠灌、全域三產融合、全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域地表水置換地下水),守牢“耕地紅線”“糧食生產能力紅線”,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355萬畝、產量穩定在30億斤,為“中國飯碗”貢獻了更多優質鄧州糧。2023年夏收季節,面對多年不遇的“爛場雨”,全面動員、“雨口奪糧”,5天時間210多萬畝小麥顆粒歸倉,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以《雨間奪糧記》為題重點報道。
守正創新,入局破局,產業突破更加有力、轉型增效更加成勢。鄧州是農業大市、人口大市,只有挺起產業“硬脊梁”,才能夯實高質量發展“硬支撐”。我們綜合考慮鄧州的比較優勢、環境承載、市場條件等因素,找準了實現產業突破的“路徑”“方式”“方向”。在“一產”方面,實現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路徑突破,探索構建服裝加工、雨傘加工等近20個“1+N”鄉村振興產業體系,總產值近300億元,每個鄉鎮都有產業支撐。在“二產”方面,實現了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式突破,共簽約噴水噴氣織機45370臺、合同引資額338億元,已落地開工生產10629臺,年底前可落地30379臺,基本形成了“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的產業生態。在“三產”方面,實現了優勢轉勝勢的方向突破,建成運營全國縣級最大的單體物流云倉——京東(鄧州)智慧物流港,極兔、韻達、圓通等15家知名企業入駐,園區快遞日均流轉10萬單,年產值10億元,二期建成后可達50萬單,年產值50億元,省際區域物流樞紐加速形成。
提質增速,文旅賦能,古城復興更加穩健、古韻新容更加凸顯。鄧州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中心城區“八渠五河兩湖”水潤穰原,“回”字型內外城墻城河在北方城市獨一無二,宋金商業街遺址提供了我國古代城市由封閉的里坊制度向開放式的街巷制度轉變的實物例證。我們堅持品質標尺,“古城復興、老城改造、湍北完善、新區加速”“四大塊區”一體建設,彩虹橋、三賢大橋、穰城大橋、平安大橋等“四橋”橫跨湍河,突破城市空間制約,城鎮化率達到45.4%,城市承載能力在南陽11個縣(市)中穩居第一,成為南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最重要的功能補充。
不忘初心,牢記宗旨,民生答卷更加出彩、城鄉善治更加有效。我們堅持用75%以上的財政支出記好民生“賬本”,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堅持教育優先,新建改建3所高中、新增高中學位1萬多個,連續4年高考文化課一本進線總量、增速位居南陽第一。深化“三醫聯動”,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鄧州成為全省唯一一個擁有兩家三級綜合醫院的縣(市),獲得“中國中醫之鄉”稱號。緊盯“兩降一控一升兩達標”,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一渠清水安全北送”。樹牢本質安全理念,創造性地推動“四議兩公開”與群腐集中整治緊密結合,健全隱性用警、群防群治、產業幫扶、輿情管控等常態化防控“四項機制”,構建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數治支撐的“四治”融合體系,打造社會治理現代化樣板區,創出了善治新模式。
鄧俊峰說,鄧州取得的發展成就,是中央和省委、南陽市委決策部署在穰原大地的生動實踐。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上級工作部署,聚焦“五聚五提”,縱深推進“八大行動”,在南陽“建強副中心 打造增長極 奔向新輝煌”的實踐中勇擔重任、實干出彩。
發布會上,相關發布人還回答了記者提問,涉及鄧州市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提升高中教育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