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黯(1022—1065年),字直孺,北宋鄧州人,是鄧州歷史上第一位文狀元。
慶歷六年(1046年),賈黯23歲,參加北宋全國的殿試,中丙戌科進士第一名,即狀元??忌线M士尚且不易,考中頭名狀元,更是很不簡單。當年賈黯榮獲 “狀元”桂冠,給家鄉鄧州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和歡欣。
賈黯中狀元時,范仲淹知鄧州。九月,賈黯歸鄧,在花洲書院拜見范公,賈黯說:“晚輩偶得科第,不明事理,請老前輩教以為人、為官之道。”范仲淹略思后,真誠地說:“君不憂不顯,惟不欺二字,可終生行之。”賈黯遂終身佩服踐行,“無私始能不欺”。能夠做到“不欺”,必須有高尚的人格作為底色,正像賈黯所言,不欺,即剛正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
賈黯為官21年,處處以范仲淹為榜樣,從未做過欺君欺民之事,爍爍的“不欺思想”,永生照耀著他無私的靈魂。他在“不欺”的實踐中常常感慨:“我得范公‘不欺’二字,實在終生受用不盡。”
賈黯在仁宗、英宗時在朝為官,廉潔自守,遇事有主見,人稱介直。他“任左正言時,果于言事”,英宗即位,調賈黯為中書舍人(正四品),奉命撰修《仁宗實錄》。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以給事中(正四品,位次在中書舍人前)權(代理)御史中丞(從三品)。那時英宗剛即皇位,執政時似乎心中沒“底”,所以樂于召見原來跟隨自己的舊臣,許多官員不滿。賈黯站出來,大膽上奏:“滿朝才華出眾的大臣,沒一個被召見,僅親近一二個舊臣,顯得皇帝胸懷不寬廣。請按太宗慣例,召侍從館閣之臣,以備顧問。”
英宗覺得賈黯說的是肺腑之言,就推心置腹地對賈黯說:“朕很想選用人才,但很少有能任事的。”賈黯回答道:“天下從來不缺人才,問題在于不知如何選用。”賈黯提了五條建議:知人之明;逐步培養;不求全能,用其所長;分類舉薦;擇取自代。賈黯這些建議,就是今天看來,同樣也很有價值。
賈黯為公,從不記“私仇”。在他升任給事中、權御史中丞后,朝廷任命呂誨為知雜事。呂誨曾經彈劾過賈黯,怕報復不愿任此職。賈黯為打消呂誨的顧慮,就上奏章說:“黯薦誨為御史,知其方正謹厚。一時公言,非有嫌怨,愿終與共事。”從而使呂誨打消了顧慮,共力王事。
治平二年(1065年),賈黯44歲,9月患病,仍堅持在任上,上班途中,又淋了大雨,病重,請求出京城外任。宋英宗下詔書,命其以翰林侍讀學士,任陳州知州,未成行,病卒?;噬腺n贈尚書禮部侍郎。
沈括曾評價賈黯,稱其“自為奏論時政得失,而卒不及私。”是最恰當的贊揚。
治平三年正月,按賈黯遺愿,將其葬于故里鄧州冠軍故城?!肚屙樦梧囍葜尽份d:賈黯墓,成都范鎮為墓銘,太原王珪為序,京兆馮京篆蓋。墓臨湍水,歲久崩陷,墓志石出,郡貢士萬會極收藏之。
賈黯著有文集30卷,以議論見長,惜已散失,《全宋文》1247卷收有賈黯的奏章22篇,《全宋詩》僅收有賈黯詩兩首。
300多年后,鄧州歷史上迎來了第二個文狀元:楊輗。元朝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于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正式恢復了科舉制度,但考試結果分左右兩榜公布,元朝以右為尊,蒙古人、色目人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兩榜第一名均稱狀元,“賜進士及第,從六品”(《元史·選舉一》)?!对贰肪硭氖樀劬庞涊d: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丁未,親試進士六十二人,賜巴拜(《資治通鑒后編》作‘保保’、《續資治通鑒》作‘寶寶’),楊輗進士及第,為左榜進士第一人,例授翰林國史院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