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精神是什么?釋義頗多,但偉人言簡意賅旨遠,顯然是指人的宗旨、信仰,或曰人的“三觀”。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興,一座城市,同樣需要自己的城市精神,因為,那是城市的靈魂。
個體自然人的精神通過聚合、升華,可以生成群體的城市精神。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有道理的,有研究發現,一個地域之內,相同或相近的習俗往往促使人們性格上的趨同,這種性格的趨同致使人們在精神層面趨于接近,最終形成一種地域文化。近些年來,各地推出的特點鮮明的城市精神,就是地域文化的高度濃縮,是在本區域占主導地位的正確“三觀”、正能量的集合。
在林林總總的城市精神中,“鄧州精神”獨具特色,其基本內涵是“四種精神”,即雷鋒精神中的釘子精神、渠首精神中的擔當精神、憂樂精神中的奉獻精神、探索“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創新精神。這種從“厚重的歷史、濃郁的文化、不屈的人格、創新的勇氣”中蝶變而出的“鄧州精神”,因其源自基層、根植群眾而彰顯時代新風,享譽全國。
歷史的機緣巧合,1960年8月,鄧州市560名青年應征入伍到原沈陽軍區工程兵工兵第十團,與比他們早入伍8個月的雷鋒在一個團服役。在全團軍人大會上,他們都親耳聆聽了雷鋒的憶苦思甜報告、學習毛主席著作經驗介紹和先進事跡報告。其中,有32名同志還與雷鋒同在一個連隊,和雷鋒一起生活、學習和工作,直接感受著雷鋒的一言一行。他們把雷鋒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銘記心中,處處踐行雷鋒精神,其中的10人成長為雷鋒生前所在團的團長、政治處主任及營長和教導員,27人成長為連排職干部。
從1964年到1985年,560名雷鋒生前戰友相繼復轉回到鄧州,他們把對雷鋒的印記連同雷鋒精神一起打進背包,帶回家鄉。幾十年來,他們像在部隊一樣,雷鋒精神不褪色,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服務,為家鄉的建設做貢獻。為了更好地踐行雷鋒精神,他們于1997年4月成立了鄧州編外雷鋒團,并不斷吸收各行各業的模范先進人物參與其中,成員涵蓋工、農、商、學、警、政等各個領域,學雷鋒活動在鄧州遍地開花,成為神州大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2014年6月25日中宣部授予鄧州編外雷鋒團“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鄧州市也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第一雷鋒城”等多項桂冠。
“雷鋒在鄧州,鄧州好人多”,這是社會各界對鄧州的評價。截至2019年1月,鄧州市1人當選“感動中國”人物,1人成為“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2人當選“感動中原”人物;1人當選河南省道德模范,2人榮獲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獎;16人榮登“中國好人榜”,8人榮登“河南好人榜”,作為一個縣級市,能夠涌現這么多的精神楷模,這在全國并不多見。形成這種令人贊嘆的局面,與雷鋒精神在鄧州的發揚光大不無關系。
雷鋒精神中最讓人稱道的當屬釘子精神,釘子的特點是有鉆勁和韌勁。半個世紀前,鄧州人民把釘子精神演繹到了極致,并由此創造了感天動地的渠首精神。
渠首,這個很詩意的名字早已名播遐邇了,但以前她有個很土氣的名字——陶岔,五十年前,就在這個很土氣的小村周圍,一群同樣很土氣的人們,卻揮灑汗水與鮮血,甚至獻出了青春與生命,展現了忠誠與擔當,譜寫了一曲豪邁的壯歌,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我們溯源而上,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源頭,去解讀這一偉大工程。當年,面對華北干旱缺水的現狀,一代偉人毛澤東以他那詩人的浪漫和政治家的膽略提出設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點來也是可以的”,這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氣魄,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建設熱情。
1969年1月26日,幾萬鄧州人民聚集陶岔,拉開了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前期工程的序幕。在這項工程中,鄧州人民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頑強作風,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在當時缺乏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用幾近原始的作業方式,歷時八年,建成了長達4.4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引水渠、渠首以及配套附屬設施,成就了今人無法想象、世人嘆為觀止的杰作。
這期間,鄧州常年保持兩萬名以上的青壯年勞力在工程一線,鄧州幾乎所有青壯年男子都參與過渠首工程;這期間,鄧州不向國家伸手,傾其所有用于工程建設;這期間,在工程中鄧州共有141名優秀兒女犧牲、2280多人傷殘;這期間,用斷鋼絲繩700余噸,開挖的6700萬立方米土石方,若堆砌高寬各一米土墻,可繞地球一圈半;這期間,為了補償庫區失去的土地,鄧州將包括渠首在內的兩個鄉共290.5平方公里的屬地劃歸鄰縣;這期間及此后的一段時間內,鄧州共擠出良田數萬畝,安置庫區移民6萬余人,成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安置縣。為確保一渠清水北上,鄧州拒絕諸多投資項目,關停大批工礦企業和養殖基地,以犧牲經濟效益換取碧水藍天。這種奉獻與犧牲,展現了鄧州人民顧全大局、先憂后樂的博大情懷;這種奉獻與犧牲,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全線開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甘洌的丹江水綿延千余公里,滋潤干渴的京津,恩澤沿途各地。
八年的奮斗史,純樸善良可敬可親的鄧州父老鄉親,以驚天動地的壯舉,將“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為國分憂”的渠首精神鐫刻在鄧州大地,激勵著鄧州人民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