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發兵15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 向洛陽、長安進攻。當時很多郡縣無兵可用, 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叛軍長驅南下,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
在安史之亂中,苦守重要戰略重鎮,阻擋叛軍南下,維護半壁江山不失,為反攻保存了實力的,有兩個與鄧州有關的將領,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鄧州人張巡,另一個是率兵苦守鄧州的地方軍政官長官魯炅。
睢陽即商丘,扼守向東、向南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面的江、淮是富庶之地、中央政府的財賦重地,若睢陽被攻克,唐軍將失去后方的經濟支持,后果不堪設想。
張巡(709—757年),鄧州市彭橋鎮寺北張人。唐玄宗開元(713—741年)末年進士及第,天寶(742—755年)中,先后調授清河令、真源令。
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安祿山率眾從靈昌渡過黃河,進占洛陽。在國難面前,張巡主動挑起抗擊叛軍的重任,率眾據守雍丘、寧陵。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張巡率軍入睢陽,張巡與叛軍連續戰斗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將領60余人,殺死士卒2萬余人。許遠見張巡智勇兼備,便把軍事指揮權讓給張巡。張巡率兵連敗尹子奇,繳獲甚多,尹子奇帶傷敗退,睢陽圍解。
七月六日,尹子奇又一次集中數萬兵力圍攻睢陽。睢陽城內此時發生糧荒,只好摻以茶、紙、樹皮等為食,嚴重影響了戰斗力,士兵連弓弩都拉不開。守軍在張巡的率領下,仍然頑強戰斗。由于外無救援,士兵饑病不堪,守城兵力減至1600余人。
八月,睢陽守軍已銳減到600人。叛將尹子奇知道城中糧盡援絕,加緊攻城。至十月時,睢陽軍民只能吃樹皮,被迫宰食馬匹,掘鼠羅雀,后發展到食人的悲慘境地。十月九日,因守城將士無力作戰,睢陽城被攻破,張巡、許遠被俘。張巡寧死不屈,與南霽云、雷萬春等36位將領被殺。是年,張巡四十九歲。
鄧州為豫西南重鎮,是通往陜西、四川、湖廣的重要通道。當時鄧州是南陽郡的郡治,又是南陽節度使駐地。江南、江淮等地的糧食和其他物資都要經過長江,然后經漢江到襄陽,再從漢中陸運到西北各地。這一水路運輸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戰爭的勝敗,國家的安危,如果鄧州不失守,水路就有保障。
魯炅(703—759年),字叔時,幽州薊縣人,三國著名人物魯肅的16代世孫。因突襲打敗吐蕃軍,任右領軍大將軍。公元756年正月,魯炅被任命為南陽太守,封金鄉公。不久,又任新設的南陽節度使。
魯炅初屯葉縣以北,淄水以南,挖城壕,立柵欄以擋安祿山軍。五月因兵敗退到鄧州,以保南陽郡。叛軍跟蹤而至,立即包圍了鄧州城,一圍就是十二天,因李巨率部從藍田馳援鄧州,叛兵聽說,解圍而走。
六月,潼關失守,叛軍再次攻打鄧州。魯炅率軍出城和叛軍大戰,斬殺叛軍首領,大長了守城將士的志氣,安祿山派田承嗣率大軍重圍鄧州。十月,黃河以北全部失守,魯炅已被圍困七個多月,城中的糧食已經吃完,士兵們只能把原來剝下的牛皮,扔下的牛筋、牛角撿回來煮煮吃。
757年正月,鄧州已經被圍困八個月。此時,奉皇命到鄧州宣旨慰問的宦官曹日升帶精銳闖入鄧州,宣讀了皇帝的慰問信,升魯炅為太仆卿,全城軍民受到很大鼓舞。曹日升看到城內缺糧嚴重,無法久守,就對魯炅說出去運點糧草過來。他飛騎沖出敵圍回到襄陽,襄陽太守魏仲犀立馬組織糧草,二月初,曹又帶上一千余軍校士兵,再次英勇奮戰,把糧食送入城中。
五月十五日夜,魯炅令士兵打開城門率幾千余兵突圍而出,往襄陽奔去。田承嗣發現魯炅撤走,率軍追趕,魯炅率軍一邊撤,一邊打,退至襄陽,加強了襄陽的防御力量。
張巡和魯炅一個血戰睢陽,一個死守鄧州,維護了大唐南方的安全,不愧為安史之亂中的兩大中流砥柱。
張巡殉國后,皇帝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詔封張巡為鄧國公。為紀念張巡、許遠等人,自唐代以來,睢陽人民在河南商丘古城南門外建了二人的廟、祠,供后人瞻仰祭拜,緬懷英烈。在南方各地,建了許多的張王廟,介紹和宣傳張巡的英雄事跡,鄧州建了“雙忠祠”紀念和緬懷張巡。
魯炅作為地方軍政長官,固守鄧州城,擋住了叛軍南下,守護了朝廷運糧渠道的暢通,遏止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唐朝的半壁江山,其作用和意義堪比張巡守睢陽。
魯炅因功升鄧州刺史,并被封岐國公。后來魯炅又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共同圍攻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于相州交戰,遇史思明救援,出師不利,魯炅兵敗而死,卒年57歲,死后朝廷追贈他為工部侍郎。鄧州人民也忘不了魯炅,如今鄧州的名人館中,有專欄介紹魯炅的事跡,宣傳他保土安民的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