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車間,幾十臺排列整齊的縫紉機前,工人們正在加工服裝產品,車間內一片忙碌的景象。該扶貧車間負責人丁春玲不停地在各個縫紉機前走動著,并不時地俯下身子進行指導。
騰宇制衣扶貧車間成立于2017年2月,主要從事服裝加工,產品遠銷上海、廣州等地?,F有工人28名,其中有13名貧困婦女在此就業。
今年48歲的丁春玲一直在鎮上和朋友一起做服裝加工,由于長期從事服裝加工工作,丁春玲對服裝加工生產工藝流程爛熟于心。2017年,鎮政府號召技術能人回村創業參與產業扶貧事業,丁春玲毫不猶豫地回本村開辦了騰宇制衣。“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制衣廠,帶動部分貧困戶摘掉貧困的帽子,為脫貧攻堅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談起回村創業時的初衷丁春玲說。
“最初回村辦廠,孩子他爹是極力反對的,他認為,在鎮上一切都很就緒,沒必要費這事。”丁春玲說,既然在鎮上能做好,她相信在村里也能做得好。老家新蓋的樓房一直沒有用,開辦制衣廠也是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整理場地、采買機器設備,很快一切就緒了。
招工那天,看著那么多人等待應聘,丁春玲很開心,沒想到在村里開辦工廠,招工倒是省不少心。工廠正式開始上班的第一天,丁春玲的開心勁兒沒了。
“開始招工的時候,應聘的工人都說會,可是真正開始工作了,才發現都是生手,有的只是略懂皮毛,更有甚者覺得這是一看都會的活兒。”丁春玲無奈地說。
看著一大堆有規定時限的訂單,丁春玲開始發愁了,這可如何是好。晚上,丁春玲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還不得不聽丈夫不停地抱怨。
“我那時想,真不行了,還把車間搬到鎮上去,可是自己已經決定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了,再回鎮上去也會讓朋友們笑話。我又想起招聘表上那一個個前來應聘村民的家庭情況,他們都需要有份工作來改善目前的生活狀況。”丁春玲說,“想到這里,我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決定幫助他們掌握這門技術。”
丁春玲開始手把手地教招聘過來的工人,一天、兩天、三天……一個星期后,這些工人很快都“上手”了。
李芹今年45歲,丈夫生病去世,她一個人帶三個孩子生活,被評定為貧困戶。“我在廠里一個月能收入2000多元,學生上學有助學金,感覺現在日子好多了,去年我們家已經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李芹一邊加工服裝,一邊說,“家門口上班真的很方便,既能照顧孩子們上學,也能很輕松地掙到工資。”
李芹回憶起剛來廠里上班時,她啥都不會,“我真的很感謝丁姐,如果不是她那么有耐心地教我們技術,我想,我們家到現在都不會脫貧,丁姐真是個好人。”李芹的眼眶有些濕潤。
村民華金蘭今年65歲,丈夫去世了,兒子有精神問題,膝下還有一個小孫女。丁春玲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找到華金蘭,把她安排到廠里做一些簡單的剪線頭工作。
“真沒想到,我這60多歲的老婆子還能拿到工資。”華金蘭開心地說。每個月按時發放的1500元工資,讓華金蘭家的生活質量有了不小的改善。
“以前,我在家里只負責照顧孩子上學,做好一日三餐,孩子去上學后,自己就無所事事。”該廠工人趙梅說,“現在我來這里上班,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
“看著姐妹們掌握了一門技術,能掙錢養家,有些還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脫貧了,覺得自己蠻有成就感。下一步,我將多購置些機器設備,帶動更多的姐妹共同走向致富之路。”丁春玲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