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都司鎮的村莊,目之所及,碩果累累,一派豐收景象。過去,該鎮部分村因為基礎條件差和缺乏產業支撐等原因,經濟發展十分艱難。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該鎮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本保障,使貧困群眾收入持續增加,農村面貌明顯改觀。目前,全鎮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06戶3486人實現脫貧,剩余貧困人口74戶21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42%。
黨建引領活力足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鎮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問題導向,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攻堅克難。
“黨建引領和黨員的帶頭,把黨建工作深入到各項工作當中,脫貧攻堅推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都司鎮黨委書記李健說。
基層組織建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牛鼻子”。抓好支部班子建設,吸納村組中致富能人進入村支兩委班子,優化班子結構,提高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實行黨員干部分包制,確保貧困戶的幫扶干部都有黨員參與;加強學習培養黨員,把握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圍繞“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等黨組織生活,在村級層面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黨課活動,樹導向,增活力。
頭雁領飛群雁隨
穩定脫貧,發展產業是基礎。“要把每一位村黨支部書記的‘領頭雁’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凝聚起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李健說。
該鎮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不斷探索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結合各村實際情況,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調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把村級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擴大了穩定增收渠道,使更多的貧困戶發展有依靠、就業有渠道,真正達到“戶戶有產業,人人能增收”,切實用產業引領,帶動貧困戶增收。
李小偉是該鎮姚李村的村民,曾在北京、福建等地經營紅木家具,有所成就后于2016年回村創辦了紅木家具廠,他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用優質紅木為客戶定做獨一無二的紅木家具。
在李小偉的工廠里,記者看到已做出成品的紅木家具,集傳統和創新于一體,看起來格外高端大氣,生產線上的工人們正認真細致地做工。
“小偉的工廠離我們家就幾步遠,來回就幾分鐘的時間,在這里活兒不重,既能掙錢又能顧家。”正在打磨木材的工人房三華說。
房三華是該村的建檔立卡戶,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在李小偉的工廠里,她每個月可以輕松拿到一千多元的工資,極大緩解了家庭的困難。像房三華一樣,在這里務工的貧困戶勞動力還有6人。
李健告訴記者,除了像李小偉這樣的致富帶頭人外,該鎮還大力培養有優勢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創辦企業。程紅雨是該鎮程營村貧困戶變身小老板的典型,通過自己的努力,2017年成功脫了貧,并在村里創辦了紅雨雨傘廠,吸納了周邊20余戶群眾和貧困戶就業,成為該鎮遠近聞名的脫貧之星。
兜底保障筑防線
“沒想到我這么大歲數了,還能享受到這些,在敬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我很滿足了,感謝黨的政策啊。”居住在該鎮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王清秋說。
說起入住敬老院的生活,他連連稱贊,以前靠種莊稼為生,在該鎮的“四集中”排查中,考慮到王清秋年歲大,身邊無人照顧,鎮里就按照“四集中”兜底政策,將他安排到敬老院生活。
為有效解決全鎮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無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等特殊貧困群體無人照料、生活困難等難題,該鎮大力投資建設改造敬老院、幸福大院等,從根本上滿足了不同條件、不同層次老人的居住需求。
在開展“四集中”兜底排查工作中,該鎮聚焦特殊群體,要求各村對標“三類人員”標準,全面開展集中兜底對象摸底工作,每天將排查情況和四集中入住情況報鎮辦公室。目前,該鎮已有66名特殊貧困群眾相繼入住集中托養機構,享受“四集中”兜底保障。
村落還是那個村落,只是如今的都司鎮,產業更加多樣化了,鄉村更加美麗了,群眾的收入多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黨心所向、民心所依,我們通過以黨建為引領,以基礎建設為抓手,筑牢全鎮脫貧根基,不僅讓群眾感到更幸福,而且也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