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春風拂過高集鎮趙坡村孫康草莓種植基地,一座座大棚綿延排列,一顆顆紅艷艷的果實“探”出頭來,清甜的香氣沁人心脾?;貎?,游客絡繹不絕,訂單發往全國,草莓日均銷售額突破5萬元。
一顆小草莓,何以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黃金果”?答案藏在黨員干部與群眾攜手書寫的“莓好答卷”中。
近年來,高集鎮以黨建為筆,擘畫“1+N”產業藍圖:東菜、西煙、南水產、北林果、中鞋包五大板塊協同并進。該鎮黨委把草莓產業列為重點,帶著群眾一起干,協調土地流轉、申請補貼,幫農戶對接合作社和企業,讓種草莓的、賣草莓的都能得到實惠。
大棚內,黨員示范戶掛牌上崗,農技專家巡回指導,黨旗在產業鏈上高高飄揚。
該鎮緊盯群眾所需,一步一個腳印夯基礎,整修農田溝渠8公里,硬化生產路12條,電網升級覆蓋全部大棚,讓農戶種得安心;強技術,農技員駐村包片,手把手教滴灌施肥、生物防蟲;活業態,打造“草莓節”“采摘游”,年吸引游客數萬人次,顯著提升了當地農旅產業的收益。
產業興旺的密碼,寫在群眾綻放的笑顏里。
“以前種糧一年掙五千,現在種草莓半年賺三萬!”脫貧戶王大姐在草莓種植基地務工,年收入翻了三番。
基地負責人段志滿帶領村民擴建大棚至120座,創新“草莓+電商+旅游”模式,線上日銷千斤,直播間人氣火爆。政府搭臺、能人帶頭、群眾唱戲,奏響了共同富裕的激昂樂章。
站在新起點,高集鎮干部琢磨的都是實在事:把村里零散的育苗棚歸整起來,建一片“家門口的育苗田”,讓鄉親們用上價格低、病害少的好苗子;把閑置的舊倉庫改造成“草莓集市”,游客現摘現吃,臨走捎上幾筐送親友;再盤活幾處老院子,掛上燈籠、擺上木桌,城里人來摘草莓、吃土菜,臨走時總念叨“下次還帶孩子來”。
該鎮黨委書記陳峰和村民蹲在地頭拉家常:“育苗能省下錢,銷路再多幾條,咱這草莓產業的路子就越走越寬!”
小草莓種出大產業,特色產業助農增收,這只是高集鎮發展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高集鎮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立足現有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草莓等特色產業,以趙坡村草莓基地為引領,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種植草莓,帶動農戶60余戶,促進草莓產業提質增效,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從零散種植到產業集群,從單一農業到三產融合,高集鎮以草莓為媒,書寫了‘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群眾有力’的鮮活范本。接下來,我們將以奮進之姿,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續寫更甜美的篇章。”陳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