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68歲的張志全心情很舒暢:遠在廣東的兒子三天兩頭打電話關心他,不久前還寄了錢,并囑咐自己需要啥東西別舍不得買,這在以前是老張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現在竟然成真了。
說起兒子張文濤的變化,張志全笑道:這都是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功勞呀。
1986年出生的張文濤,小時候家里條件不怎么好,父母對他有些嬌慣,讀不讀書、做不做事由著性子來。最終書沒讀好,活兒也干不好,慢慢就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盡管也曾外出打過工,可每次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干過的工作沒有超過3個月的。幾年前,母親過世,張文濤更加“懶”了,不工作、不干活,河邊釣魚、上街趕集成了他生活的“標配”。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志全的身體越來越不好,重活不能干,收入隨之減少,日子過得越發緊巴,眼瞅著“不爭氣”的兒子,干著急沒辦法。2015年,張志全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張文濤開始在附近打零工,2016年底,他家達到脫貧標準,順利脫貧。
可是,脫貧后的張文濤“懶病”又犯了,在家坐吃山空。為防止他返貧,工作隊多次上門與張文濤交心談心,鼓勵他外出務工或在家發展產業,可他都以身體不適拒絕。
“以前,我們工作隊入戶,他不是躺在床上睡覺,就是到處閑逛,無所事事,也不怎么跟人交流。”駐村第一書記武小寶說。
扶貧絕不能養懶漢。“做好思想工作,量身定制發展之路。”駐村幫扶工作隊把他作為重點幫扶戶,決定先激起他的生活希望,再扶起志氣。
一有時間,駐村干部就來到他家聊天,教育他窮不要緊,只要自己勤快點就能過上好日子,起初,張文濤并不“領情”,不管扶貧干部怎么苦口婆心勸說,他就是“不表態”。
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元青和張文濤有一定的交情,便經常找他談心,鼓勵他不能再這樣消沉下去。并開玩笑說:“你要繼續這樣,連個媳婦都娶不到。”
慢慢地,大家與張文濤掏心窩子的交談使他思想上開始有轉變,但在行動上,卻沒有多少動靜。
為了讓張文濤行動起來,扶貧駐村工作隊多次開會研究,商討解決辦法。
張元青聯系了本村在外務工人員,幫張文濤找合適工作。2018年春,在老鄉的介紹下,張文濤來到廣東省東莞市一家玩具廠工作,盡管工作辛苦,可張文濤再沒打過“退堂鼓”,就這樣,張文濤第一次一份工作干了2年多,如今還當上了流水線的小組長。
鄰居張小琴說:“去年春節濤娃放假回來,人看著很精神,大老遠都跟我打招呼,說話很有思路,變化非常大。”
張文濤的轉變,張元青也感受頗深:“文濤剛出去那年,我借給他2000元,上次回來,他第一時間就把錢還了,還說自己有存款了,這個‘懶漢蟲’,能‘浪子回頭’,真替他高興。”
“政府沒有放棄我,幫扶干部比親人還親,幫我想出路,給我找工作,比長比短的教育,自己再不好好干就真的對不住人。”電話那頭,張文濤談起過往,心中充滿愧疚。
如今,張文濤有了更大的目標:努力工作,多多掙錢,蓋新房,娶媳婦,好好孝敬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