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土門村的“智囊團”

    2020-06-23 09:48:04 作者:史 娟 通訊員 閆文博 來源:
    分享到: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6月18日,記者來到令人艷羨的林扒鎮土門村,百畝荷塘映襯下的小村子美不勝收。“三夏”過后,閑下來的村民們都在村里的藤編廠忙碌著。2011年從淅川縣香花鎮搬遷到該鎮后,土門村交出了一份產業興旺的答卷:種植蓮菜100余畝、藤編廠6家、養殖7500頭生豬的養殖場,魚塘200畝……

    “一畝四分地上能折騰出‘金元寶’。”“富裕又干凈,家門口就能掙錢。”鄰村村民覺得林扒鎮土門村發展得好,好在環境和產業興旺。

    而土門村本村村民清楚,土門村的好,除了好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外,主要是因為“土門智囊團”好。

    “‘土門智囊團’是哪幾個人?”

    村支書胡道才個子很高,說起話來很溫和,他是智囊團的主心骨。副支書王新團,國家政策門兒清,勤快、愛鉆研,對發展高效農業有一套。村民楊好良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經商有道,視野開闊,敢于折騰。采訪中村民們向記者介紹了“土門智囊團”。大家都說,這仨人在一起,能成大事兒。

    田地里長出“金元寶”

    每人1畝4分地分下來后,副支書、“農業土專家”王新團建議,規?;l展特色農業,千方百計要讓1畝4分地效益最大化。這咋辦?

    發展什么特色農業?去哪兒學習技術?如何發動群眾參與,形成規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村里首先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聽聽大家的意見,如果可行,就集思廣益看誰能通過在外的親戚朋友找來好項目。

    “國家給咱這么好的條件,咱也要自己爭氣,過到人前頭。”村民張殿海在大會上的表態代表了大部分村民的想法。移民搬遷讓村民住進了小洋樓,移進了美麗整潔的新社區,都想在這一展平陽的新天地里大展拳腳,不辜負國家給的政策。發展特色農業的建議得到大部分村民的支持。

    2012年,村里決定一起去山東菏澤考察學習蘆筍種植, 71歲的老支書將任務交給時任村主任的胡道才。王新團主要負責學習教授種植戶種植技術,楊好良負責幫助種植戶解決經營問題,胡道才負責協調解決這中間遇到的一切問題,推動整個項目發展。

    看到村里為大家提供技術,幫助協調土地,提供經營幫助,敢于吃螃蟹的村民胡成剛以個人承包的方式,共計流轉土地300畝種植蘆筍,每畝地凈利潤4000元左右。

    隨后,在“土門智囊團”的帶領下,村民們先后去武漢學小龍蝦養殖技術、去鎮平縣學習蓮藕種植。種植蓮藕200余畝,租用標準化水塘養殖金魚、小龍蝦和其他魚類共計200余畝。

    先期搞特色農業的村民們腰包鼓起來,也激發了其他村民發展特色農業的熱情,搞特色農業的越來越多。村民周志江種植香菇,楊志宏養殖龍蝦、種植蓮菜,王闖大規模養羊……凡是有產業發展需要的,胡道才都會帶著“土門智囊團”,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困難。為他們找場地、拉資金,幫助打機井、建無塔罐,架上高壓線,建冷庫。在他們的支持下,濱團蓮藕種植合作社、景升家庭農場、成剛素菜種植合作社等蓬勃發展。

    家門口編出“致富藤”

    如何讓留守在家的村民,能將閑散時間利用起來在家門口掙錢?

    為此,“土門智囊團”決定開辦工廠。帶著村民到廣州、浙江、駐馬店等地多方考察后,土門村藤編加工廠開起來了。

    “像我這歲數出門打工沒人要的,在家門口一天還能掙80多塊錢呢。”73歲的趙千金欣喜地說。

    由于藤編技術容易掌握,時間靈活,不分年齡,只要有勞動能力都可以來上班,土門村藤編廠可以最大程度吸納村里的閑散勞動力。

    在為本村謀發展的同時,土門村又在林扒鎮其他村子開辦了5家藤編廠,讓更多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掙錢的愿望。

    “今年受疫情影響,我沒有出門打工,就來藤編廠工作,每天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吳崗村的村民喜連香說。今年疫情影響之下,藤編廠解決了許多無法外出務工村民的就業難題。

    “都說我們山里來的人,腳步抬得高,落地重。”村支書胡道才說,下一步,土門村還會在藤編產業鏈打造和美麗鄉村建設上繼續努力,讓做出來的事兒,跟他們腳步一樣,踏踏實實、落地有音。?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