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看呀!夏崗高橋快完工啦!”
連日來,林扒鎮邱崗村夏崗橋頭聚集了許多圍觀的村民,橋頭邊堆放著不少建材,施工現場一片繁忙,之前老百姓自己修建的磚橋已經拆除,工人們正在對新橋面進行水泥澆筑。
“這些年,做夢都盼著修橋,橋修好了,以后就方便多了!”“修路架橋真是惠及子孫的大事!”村民們議論紛紛,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走進邱崗村,看到通村道水泥路平整通達,一座座民居寬敞明亮,一盞盞路燈矗立在干凈整潔的村道兩側,標準化村衛生室格外顯眼,宣傳欄、文化室、娛樂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邱崗村在脫貧工作中確實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18年,全村脫貧出列,順利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在這之前,邱崗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59人,這些貧困戶多種困難疊加、自我發展能力差,人均收入遠遠低于該鎮平均水平,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和特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薄弱,很多橋面和路面年久失修,群眾出行極其不便。
作為邱崗村的幫扶單位,市引丹局把群眾出行難的問題作為該村脫貧攻堅首要工作。為方便村民生產生活,多次進村入戶走訪,爭取項目資金,僅2020年8月份以來,為該村修建6座橋梁、2座閘門,目前,已建成3座,其余3座正在施工中。
1月3日一大早,村民夏德秀送孩子上學,走過新橋,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橋通了,我們再也不用繞路送孩子了。無論是孩子們上學放學,還是村民生產生活,都方便了!”
“邱崗村的脫貧探索是一場硬仗,需要找到制約村經濟發展的瓶頸。”邱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德歡說,“過去邱崗村道路坑坑洼洼,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沒有水泥路,成為困擾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打開阻礙經濟發展的命脈?修路是當務之急。”
林扒鎮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精準施策,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通村公路引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如今的邱崗村有11條通村道路實現硬化,林扒鎮政府至邱崗村委道路已全部鋪設瀝青路,路面寬3.5米。
一條條惠民的鄉村道路修建完成,讓村民走出“出行難,致富難”的困境。“以前村里交通不便,人居環境差,產業發展緩慢,如今水泥硬化道路通到了家家戶戶,給村民生產生活及出行帶來便利,村容村貌欣欣向榮。”該村黨支部書記魏書進感慨地說。
橋建了,路修了,環境美了,怎樣探索出一條脫貧之路呢?
在源盛園農業有限公司,村民赫宗英正提著工具準備進田地里除草。赫宗英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將自家的4畝8分地流轉給了源盛園農業有限公司,解放了雙手的赫宗英又成了上班族,在源盛園農業務工,一干就是好幾年。
談及在家門口就業,她說:“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不僅子女上學、贍養老人都沒了后顧之憂,而且收入也不比在外面打工差。”據了解,源盛園農業有限公司主要種植高粱、水稻、玉米,一畝地流轉費600元,吸納周邊勞動力100余人在公司務工,其中貧困戶10余戶。
據了解,像赫宗英一樣,該村共流轉土地2200畝給源盛園農業有限公司,有效解決了留守婦女、老人等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引導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建設示范基地,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拓寬了增收致富渠道。
“腰包鼓了,就想著享受生活,農閑時跳跳舞、健健身,咱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村民趙翠蘋打趣地說,“以前村里沒有文化廣場,我們跳舞都得跑到鄰村西許村,晚上來回跑也不安全,現在好了,村里有了自己的廣場,隨時就能跳舞健身了。”
“近年來,我們新修了群眾文化廣場,還增植了樹木花草,全村的基礎設施、配套設施都有了很大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變化最大的就是去年,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1座,為村民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魏書進說。
邱崗村除了村里的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外,最大的變化其實是人心。俗話說,人心思齊,泰山移。人心思進,移風易俗蔚然成風,鄰里少了雞毛蒜皮的糾紛,多了相互比賽著誰先致富的勁頭。
如今,脫貧的邱崗村,不僅村容村貌‘面子’有了,而且村民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大家都鉚足干勁奔好日子的心思“里子”也統一了。在與村民的交談中,一提起村里發生的變化,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