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修路、引進企業、傾心幫扶貧困戶……通過兩年來的努力,劉集鎮陳橋村徹底甩掉“窮帽子”,正擼起袖子昂首走在康莊大道上。
“我們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65人,目前36名貧困人員已經脫貧,剩余29人,我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在泰鋒漆廠安排8人就業,安排21名貧困戶勞動力在公益崗位上崗。”該村黨支部書記王青山說。
基礎設施建設是根本
“現在,村里家家戶戶門前水泥路相連,晚上路燈照明,村里的老姐妹們在廣場上跳舞,可高興啦!”王堤自然村的黃云秀大娘對記者說。
駐村工作隊和派駐單位市發改委聯系,爭取項目資金,修筑道路17里,縱橫鄉間十余條,聯通了陳橋村的家家戶戶。與市發改委和交通局銜接修筑通村道路3.5公里; 協調市人民醫院,為村衛生室增添8張醫療床;協調市教體局,為陳橋小學爭取到課外圖書2000冊;協調市水利局,為村里爭取到20畝坑塘治理項目。
在陳橋村的田野里,新修的水渠貫穿田間地頭。駐村工作隊爭取的全國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項目,總建設面積1.0831萬畝,總投資1600萬余元。主要建設渠系及建筑物、橋涵、混凝土道路、泵站等,建成后將對村容村貌,糧食增產將帶來極大改善。
就業甩掉“窮帽子”
思路決定出路,目標凝聚人心。只有引進項目,才能帶動一方經濟。
2015年10月陳橋村引進了“泰鋒軍工漆”項目,該項目占地17畝,總投資2400萬元,主要向艦船內倉提供建筑涂料。目前項目主體已完工,同時根據陳橋村地理情況,規劃出“王堤民俗文化村”旅游休閑觀光項目,該項目在前期籌備中,得到劉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項目已施工,工商營業執照和機構代碼已辦理。
“為讓貧困戶穩定脫貧,我們在泰鋒漆廠成立了黨支部,采取了入股分紅方式,把分紅收益全部分配給貧困戶,對于公益崗位,我們依據政策和文件,定人定崗,確保戶戶脫貧有希望,人人就業有崗位,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有保障。”王青山說。
“志智雙扶”拔“窮根”
8月24日,對發改委駐陳橋村第一書記江軍來說,是個高興的日子。因為輟學,經勸說返校的貧困戶學生李文迪,被洛陽理工學院錄取了。
李文迪一家4口人,爺爺、奶奶和妹妹,是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市發改委主任王文漢是她家的幫扶責任人,王文漢和江軍多次到李文迪家,給她爺爺講立志扶智和脫貧的關系,并多次聯系李文迪的姑姑勸李文迪繼續上學。
去年9月,李文迪到一高中繼續讀書。李文迪告訴記者:“當時,我在廣東打工,兩班倒,12個小時,工資也不算太高,又累又辛苦?,F在,政府對貧困戶的扶貧政策好,我就回來上學了。”
2016年,在市、鎮文明辦的指導下,陳橋村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成立了由4名黨小組長參與的紅白事理事會,制定了一系列紅白事規定和參照標準,逐步規范辦理程序,倡樹新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良風氣必須制止,紅白事節儉,群眾都說好。”4組63歲的劉春堂說。
如今,陳橋村的道路通暢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村民提了“精氣神”,村干部有了“正能量”,全村黨員干部和村民干勁十足,向著小康道路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駐村第一書記江軍到貧困大學生李文迪家走訪
建設中的“王堤民俗文化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