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劉浩博 通訊員 何 璽 周己楷)5月20日上午,龍堰鄉張營村貧困五保老人張玉五在村民調主任和其兩個侄兒的陪同下,將寫有“秉公執法伸張正義,為群眾排憂解難”的一面錦旗送到該鄉司法所,以表達對“金牌調解”為百姓排憂解難的感激之情。
現年68歲的張玉五是五保貧困戶,去年7月18日,村里為其進行危房改造,可在施工中,卻遭到鄰居阻攔。對方的理由是該處宅基地為雙方共有,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生產隊長把該處宅基批給他和張玉五共有,沒有劃清界限,對方在宅基上進行了填土平溝、栽種樹木等經營,且張玉五原來的兩間土坯房已倒塌多年,后隨其侄兒進城居住,多年沒有回來。由于前任生產隊長已經離世無法進行確認,給調解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
村組干部多次調解無效。鄉人大主席崔鐘菊、黨委副書記陳吉東在了解相關情況后,到司法所找鄉人民調解員唐道三商議,怎樣運用人民調解法來解決此事。村里按照鄉里的指示送來了調解申請書,并附上了村里的處理意見。
唐道三接到任務后,本著主持公道、防止矛盾激化的思路,依法依規進行調解。從去年10月份以來,他10余次到村走訪,充分了解情況,掌握證據,多次把對方請到司法所,聽取當事人陳述,講解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耐心疏導調解。
經過唐道三和村組干部共同努力,雙方當事人在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于今年4月30日,由司法所、村民調委員會和雙方當事人四方進行簽字,最終達成調解協議。
前不久,張玉五的新房建成了,他多年的愿望實現了,幾十年的宅基糾紛一朝解決,張家人對此感激不盡,村里也解決了“老大難”問題。
“人民調解是農村化解矛盾、消除紛爭的非訴訟糾紛的有效方式,在化解矛盾和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中具有獨特的、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陳吉東說。
據了解,唐道三原是一名“功勛支書”,2006年被授予享受副科級待遇的國家干部,從2016年起被龍堰鄉黨委政府聘請為人民調解員,三年來,共調解處理宅基糾紛、責任田糾紛、鄰里糾紛和贍養老人等大大小小矛盾問題70余起,被群眾贊譽為“金牌調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