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龍堰鄉唐棚村,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窗明幾凈的房屋,優美宜居的庭院,姹紫嫣紅的花圃,平整開闊的廣場,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墻……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盡收眼底。
然而在10年前這里卻是道路狹窄、人畜飲水困難、垃圾遍地的落后村。從曾經的“臟亂差”到如今全鄉排名第二的明星村,唐棚村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以前村道兩旁倒的都是生活垃圾,一刮風,塑料袋滿天飛,一下雨,道路污水橫流,環境衛生很差?,F在家門口就有垃圾箱,每天環衛工人都來清運垃圾,房前屋后沒有垃圾了,環境好了,整個人感覺也清爽了。”村民閆金榮高興地說。
近年來,唐棚村借助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東風,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擺在突出位置,圍繞治理“臟亂差”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環境美化、改水改廁、村莊亮化,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村里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為了使村民喝上安全、健康飲用水,該村投資58萬元興建安全飲水工程,建村級安全用水供水站1個,戶戶都通自來水;完善各類配套設施,建公廁3座,小游園2個,安裝路燈50多盞,安放垃圾桶100多個,添置垃圾中轉車2輛;后劉營自然村以“三縱七橫”為框架,按照“五化五改”的要求高標準建設新農村,房前屋后有花池花帶,路旁栽植垂柳、廣玉蘭并架設路燈;投資90萬余元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正如火如荼地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唐棚村中心小學,白色和橘色相間的教學樓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耀眼,宿舍樓里整齊的床鋪、嶄新的空調、干凈的衛生間讓大家都恍如到了城市學校一般。
據了解,該村中心小學現有計算機教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圖書室、體育器材室等7個多功能室;新建了占地400多個平方的高標準餐廳,能容納350多名學生就餐;宿舍是標準的8人間,房間內獨立衛生間、空調一應俱全。
該校負責人說:“學?,F有學生300多人,前幾年,家長們總想著把孩子送進城里學校,覺得城里學校條件好,如今,大家看村里的學校建得不比城里的差,很多學生都回來上了。”
村子里發展得這么好,當然離不開產業的支撐。在該村學奇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紅薯基地,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村民們正在栽苗、澆水、封土,忙得不亦樂乎。
據了解,合作社之前種的是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一年到頭忙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2015年,合作社負責人劉學奇外出考察學習,他發現合作社想要發展好,必須要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經過考察,他決定開始種品種紅薯、土豆等經濟作物,并配置了紅薯打粉機、冷庫等設備。經過幾年的不斷摸索,合作社發展逐步走上正軌,在經濟效益逐年增加的同時,還幫助該村貧困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得租金,基地就業得薪金,扶持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該村貧困戶張瑞菊介紹,去年他們就加入合作社了,技術員手把手教授紅薯種植的專業技術,銷路問題合作社也幫他們聯系好了,根本不用愁。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合作社+農戶’‘集團+農戶’的方式,發揮好產業帶動作用,提高人均純收入,同時,積極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多學習外地先進經驗,使唐棚村變得越來越好。”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家斗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