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田上,大型農機來回穿梭;稻漁混養基地內,人們正忙著捕魚;養殖種植合作社里,火紅的辣椒映紅了采摘工人的臉龐……近日,記者走進孟樓鎮耿營村,切身感受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給小村莊帶來的大變化。
在脫貧攻堅戰中,耿營村抓黨建促脫貧,抓產業促發展,加強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措施得力,效果明顯。
黨建引領聚民心
老黨員劉春良至今仍忘不了村里以前的情況:“黨支部凝聚力不強,缺乏號召力,連個開會的地方都沒有。”
村服務中心是基層黨組織的陣地。該村就從陣地建設入手,建了村服務中心,配備了“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
“現在服務中心成了最聚民心的地方,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高漲了。”劉春良說。
傳統種植的小麥、玉米因為收入不高。村里很多人紛紛外出務工,只有農忙時才回來忙碌一陣子,就又出門了。
窮則思變,變則通達。該村依據村情,做通全村群眾工作,把地塊間的溝溝坎坎平整,修建攔水壩,引入丹江水,以每畝地600元的價格流轉給種糧大戶。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有的外出務工,有的在基地干活,拓寬了增收渠道。平整后多出的600畝土地,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6萬元。
村集體有錢了,陸續修建了村文化廣場、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等,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支兩委為村民辦的一樁樁、一件件民生實事,村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許多致富帶頭人紛紛要求入黨為村民服務,黨支部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村民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了一起。
抱團發展奔富路
“2天時間掙了4500元,真帶勁兒。”劉慶敏拿著厚厚的一沓人民幣樂開了花。他的大型農機停在地頭,身后是剛剛犁好的大方田。
以前,劉慶敏看著家里的“鐵疙瘩”,滿臉愁容。為啥?找不來活兒。由于都是大方田,種植大戶要求效率高,幾百畝地要求2天之內犁完,自己單干,勢單力薄,一臺機械就是沒黑沒夜地干也難干完。
劉慶敏遇到的情況在耿營村不是個例,原來該村十幾戶村民瞅準土地流轉帶來的商機,購置了大型農機。“不能讓農機在家中‘沉睡’。”周元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單打獨斗不行,那只有把這些農機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2017年,周元強成立遙迪農機專業合作社,把該村的農機組織起來,又購置了4臺大型農機,統一為種植大戶提供深耕、施肥、收割等服務。目前,該合作社吸納了15戶農戶,帶動13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該村還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在周元強的帶動下,周花文返鄉成立合作社,主要從事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和家禽養殖、銷售,帶動貧困戶在基地務工;聶艷芳返鄉創辦了服飾加工廠,讓2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劉景回鄉創辦了艾草加工廠,吸引了該村30人就業,僅貧困戶就有5戶。
扶志扶智雙提升
初冬的暖陽下,稻漁混養基地的百余畝水塘,水面反射著點點金光,脫貧戶郭新花正在田埂上除草。
據村干部介紹,以前,郭新花精神不好,家中4個孩子,負擔重,丈夫周白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一度消沉頹廢。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在鎮村干部和幫扶人的多次開導下,他有了脫貧致富的信心。
“在志智雙扶‘三個一’活動中,看到別人被評為衛生之星和致富之星,披紅戴花上臺發言、領獎品,我就臉紅,同樣是人,人家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咱為啥老拖后腿?為了這個家,我得好好干。”周白建說。
重拾生活信心的周白建,有時間就到處干活掙錢。妻子郭新花經過治療病情穩定,現在不僅能夠在稻漁混養基地務工,而且抽空到合作社干活,栽種花椒苗、摘辣椒,每天現金結算60元。
該村以志智雙扶“三個一”活動為載體,通過“三學三評”、農民學校講座、發放積分卡等活動,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增加其自身創業能力。該村通過農民學校技能培訓轉移就業4人,每人每年創收15000元。
鱗次櫛比的房屋、干凈整潔的道路、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村民逐漸鼓起來的腰包,都在訴說著脫貧攻堅給耿營村帶來的巨大變化。昔日貧困的小村莊已華麗轉身,正向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邁進,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幸福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