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位于孟樓鎮的鄧州源鑫園公司的高粱種植面積,從2000畝裂變為17萬畝,僅用了3年,年產值達1500萬元,受益群眾達100余戶,直接改變了豫西南農業產業布局。
土地流轉的契機
2016年,得知孟樓鎮流轉了5.8萬畝耕地,形成“大方田”,統籌配套溝、路、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并整理提升耕地等級,從7至8等級全部提升為6等級。土地集中,規?;洜I意味著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得知消息后,湖北人劉長軍火速趕往孟樓鎮,發現競爭者甚多,全國各地60余個農業種植公司和種植大戶已經蜂擁而至,趕了個晚集的劉長軍只得到了大家不太愿意要的地塊,這塊地地勢相對高,澆水不方便。
2017年,劉長軍先期種植高粱2000畝,不料2017年雨水充沛,很多地塊,盡管有排水設施,依然被淹。劉長軍卻因為地塊地勢高,受影響不大,當年喜獲豐收。
收獲后,劉長軍發現在此種出的高粱,特別是春季高粱直鏈淀粉含量比貴州當地的高粱高出兩個百分點,單寧含量和硬度都很高,這恰恰是最適宜醬酒制作的高粱指標。直鏈淀粉含量高,出酒就多,單寧含量高,醬酒的口感就好。此外,因為制作醬酒需要9次蒸煮8次投曲,9次取酒。而這里的高粱硬度高,耐蒸煮,非常適合茅臺鎮酒廠。
“終于找到紅纓子高粱的最佳種植地了。”劉長軍感嘆不已。甘肅、河北、四川、湖南、湖北……劉長軍從2005年進入高粱行業開始,發展高粱種植的足跡遍布黃河、長江流域,長達11年的艱辛探索后,劉長軍最終在孟樓鎮扎下了根。
農業產業化的帶動
“有量才能有議價權,才會有長期的合作。”當年劉長軍決定擴大種植面積,通過交易的巨大體量,獲得談判資格和廠商的重視度。
劉長軍通過與茅臺鎮酒廠和農戶簽訂合同,建立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聯盟。這種模式讓劉長軍獲得快速發展,在孟樓、林扒鎮等地擴大高粱種植面積為17萬畝。
與其他從質量和體量上獲得優勢的商家不同,劉長軍上聯酒廠下接農戶,并沒有兩頭獲利,反而讓利于兩端。首先讓利于酒廠,用相對低廉的價格確保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在拿到大量訂單后,讓利于農戶,與農戶簽訂比平均水平略高的收購價格,確保不壓價,價格走低的年份依然高價收購,避免傷農,確保農戶的利益和種植穩定性。
同時,源鑫園公司積極助力孟樓鎮脫貧攻堅,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將貧困戶所承包土地納入其種植基地建設范圍,向貧困戶提供種子,提供規范化技術指導,產出后由公司負責聯系銷售渠道。在農忙季節,協助貧困戶做好農田除草、施肥、澆水、排水、收獲等工作。
“我在這里每天能掙60多元,一年四季活兒很多,收入有保障,還能顧家。”貧困戶李四喜開心地告訴記者。
源鑫園帶動像李四喜這樣的貧困戶近15戶之外,帶動孟州鎮農民300余人務工增收,每年就近務工收入100余萬元。
確保種植戶增收
“咱們這里出產的高粱唯一的不足就是色澤不夠鮮艷。”劉長軍告訴記者。在高粱市場上,將高粱分為眾多等級,不同等級的高粱價差很大,最大價差能達到一塊多錢。其中色澤鮮艷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為了確保種植戶增收,劉長軍又聯合孟樓社區建立了孟樓鎮烘干服務中心,購置烘干塔2個、比重機2臺、平輸機2臺、環保脈沖除塵器1臺、色選機1臺。對種植戶種植的高粱進行色選、拋光等初加工。
記者在烘干服務中心看到,從拋光機里出來的高粱色澤鮮艷,對比一旁種植戶直接從地里拉來的高粱,品相好。孟樓社區黨支部書記周云俊告訴記者,經過烘干、色選等初加工,種植戶的高粱價格能提高5毛錢左右,有效保障了種植戶收益。
“我們的目標是在孟樓站建成國內最大的高粱種植基地和交易市場,占領茅臺鎮70%的市場份額,讓高粱映紅豫西南。”劉長軍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