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醫院見到了市政府辦駐裴營鄉和平村第一書記張光森。由于腰椎間盤突出復發,只能躺在醫院病床上接受采訪的張光森對記者說:“每一個駐村第一書記,都想讓所駐的貧困村早日脫貧。駐村的關鍵要‘駐心’,到了村里,就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要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出點子、謀出路,要多為老百姓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這不僅僅是任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17年11月,張光森被選派駐裴營鄉和平村,自那天起,他就開始忙得不亦樂乎:村支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幫扶規劃及年度計劃制定、貧困戶獎勵激勵管理辦法落實、整治村容村貌環境衛生、走村入戶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當前急需解決的主要困難、到扶貧企業了解用工情況等等都離不開他。
基礎設施得先行
和平村位于裴營鄉西南部6公里處,全村539戶,總人口2497人,耕地面積4290畝,貧困戶54戶106人,是2019年計劃脫貧村,也是裴營鄉現唯一的貧困村。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農村的基礎設施之首,是各項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平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基礎設施極為落后,村民都說村里的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非常影響出行。去年年底,張光森協調交通局為村里硬化修筑村道,爭取移民項目資金為通村主干道完成瀝青路面鋪設,今年5月份,7個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連通。村民們對于道路的修建,都表示十分滿意,大家高興地說:“自從張書記來到我們村,村里來了個大變樣。”
產業助推是關鍵
缺乏資金,幾乎是制約貧困村發展的通病。為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扶貧,張光森主動聯系本村在外經商成功人士和其他經濟實力較強的公司參與扶貧。在張光森聯系協商下,鄧州國控公司出資9萬元,支持村部主體樓建設及其他村部建設;鄧州豪瑞公司幫扶2000立方米泥土,用于村部前空洼地填充;鄧州市天翼裝飾公司和三千方板材公司拿出價值3萬元的生活物品捐贈和平村;鄧州廣億萬商城幫扶3萬元資金,對村文化廣場進行修建。張光森說:“非常感謝這些企業,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對和平村的幫助,在他們的幫扶下,我們一定會盡快實現脫貧目標。”
農業的發展單靠農戶單打獨斗成不了氣候,產業助推是關鍵。“和平村的農業招商引資項目——金禾吉秸稈綜合利用效益凸顯。該項目集秸稈回收、加工、銷售于一體,今年9月份投入運營后,就能為和平村提供不少工作崗位,也解決了貧困戶就近就業的難題,其他周邊村民也能做裝卸、運輸工作。”張光森說。
想群眾所想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今年60歲的貧困戶王宜行,無兒無女,妻子智障。張光森在走訪中得知這些情況后,立即幫王宜行協調清潔工崗位,幫助其就業;在得知貧困戶夏東方的妻子腎衰竭,每個月需要3000多元做透析、服藥時,他多方打聽,得知廣州汕頭的一個老中醫,對腎衰竭很有研究,每個月只需2000元來治療,他立即將這個信息提供給夏東方參考……
張光森把村里的大事小情、群眾的急事難事都時時刻刻放在心上,對于群眾的困難和訴求,自己能解決的馬上解決,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及時向鄉黨委、政府和市政府辦反映,盡早盡快幫群眾化解困難。
為激發貧困戶積極發展生產,破除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張光森制定了一套貧困戶獎勵激勵管理辦法。對好吃懶做、不配合工作、不主動改變自身面貌的貧困戶進行批評教育,對多次批評教育仍不整改的,取消今后后續物品享有資格。同時以獎勵為主、懲戒為輔,定期評選積極發展生產、積極參與勞動增加收入的先進典型,對此類對象,通過公開表彰、額外物品補助等方式,分別從物質和精神層面激勵貧困戶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取早日脫貧。
對于下一步的脫貧攻堅工作,張光森已經有了新的打算,他說,他將抓好政策落實,逐戶逐人核對,確保每項惠民政策在基層切實落地;對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有意愿就業的困難群眾,進行職業推介,鼓勵他們就業;對有創業意愿,又具備創業條件的,幫助他們協調銀行部門給予貸款扶持;把貧困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改善提高作為重點,著力改善院落和屋內、外環境衛生,并為貧困戶配備必要的諸如衣柜、床、桌凳等常備生活用品。
“和平村雖然存在一些問題,脫貧任務繁重,但是我們會盡力發揮自己的引領、指導和幫扶作用,調動全村干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為和平村集體經濟創收,為貧困戶早日脫貧和村里的整體發展不懈努力。”面對未來,張光森充滿信心。
(張光森給貧困戶講解扶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