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致富不忘家鄉人——記我市創新創業好青年、裴營鄉耿營村村民李德學

    2019-07-11 08:52:57 作者:李中賀 來源:鄧州網
    分享到:

      一片清澈的蛙池里,翠綠的稻苗茁壯成長,池子里、岸邊上成群的青蛙,渾身發著油亮的光,“呱呱、呱呱”的蛙鳴此起彼伏,見到人來,膽小的小蛙“撲通撲通”的跳水聲為安靜的田園增添了活潑的音符。日前,在裴營鄉耿營村的黑斑蛙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

      “這就是李德學的合作社,李德學可是我們村的致富帶頭人。”隨行的耿營村支部書記耿云安介紹。

      李德學從蛙田里出來,一副憨厚可親的樣子。1979年出生的他比同齡人多了一份成熟與穩重。1999年,李德學與妻子楊柳赴廣州一家塑料廠打工,一干就是14年,通過努力打拼、省吃儉用,有了一些積蓄。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廣東很多地方搞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效益不錯,覺得自己年歲漸長,光靠在外打工沒有什么前途,于是他就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經過與家人商議,在2013年秋季,夫妻雙雙回到了家鄉。

      從那時開始,他便決心要干一番事業。在村委的支持下,他流轉了近百畝土地,準備在特色種植上一展身手,并購買了大型的旋耕機和收割機。從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再到探索蔬菜、林木種植,5年來,李德學夫婦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收的喜悅。

      2018年,李德學在桑莊鎮稻蛙養殖大戶宋相年那里,了解到水稻和青蛙的混養模式,效益很是可觀,于是在宋相年的幫助下,他開始了稻蛙混養的探索。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不能貪多,我先建了二十個蛙池,占地十畝。別小看這十畝池子,先期就投資了30多萬元,架電線、挖蛙池、撐網、鋪設水管等。通過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現在我的青蛙已到了尾巴脫落期。正常情況下,按成年蛙算,每池能達到6萬只左右。”李德學指著蛙池說,眼前這兩畝育種池是用來暫養幼苗的,幼苗需在這里經過四到五周的飼養,才能投放到稻田里。

      李德學的妻子楊柳介紹,為了保證黑斑蛙的養殖品質,他們特別選用了由魚粉、豆餅、淀粉等制作的專用飼料,進行生態喂養。

      “正常情況下,一畝田可以收獲2000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場行情,市場價18元一斤,每畝收入兩萬元不是問題。”李德學高興地說。

      在李德學的黑斑蛙養殖合作社里,本村的5戶貧困戶都在這里干活。

      貧困戶李榮喜告訴記者,他一有空就過來,除草、給蛙池換水、整理防護網,活不重,每天能掙60多元,很感謝李德學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好的掙錢門路。

      “回來這幾年,鄉里、村里都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我想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村民致富。”李德學說,“稻蛙混養模式很好,既綠色環保,又效益可觀,是一條很適合農村發展的特色養殖之路。下一步,我要在此基礎上擴大規模,并帶動周邊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支部書記耿云安介紹,在蛙池中種植出來的水稻是無公害的,在稻田生長的蛙也是綠色環保的。這種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打破了糧食生產的單一方式,創新利用了稻田收益空間,效益自然成倍增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下,傳統農業正處于向現代農業快速轉型的階段,搶先建立生態農業綠色種養基地, 用稻蛙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大力生產綠色有機稻米,全力打造生態有機農產品;同時,走綠色發展路子,不僅綠色環保,還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也為脫貧攻堅探索出了一條新路。”該鄉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