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暖陽普照。記者來到裴營鄉玉皇村采訪,一排排樓房整齊有序、一條條水泥路筆直平坦,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在村頭曬著太陽聊著天,處處呈現幸福祥和的美好畫面。
玉皇村位于湍河北岸,毗鄰S240省道,轄4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3700余人,耕地4016畝。近年來,在村支兩委的引領下,村民們不斷轉變思想,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由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向種植花生、芝麻以及林果樹木轉變,并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村民們在致富奔小康的坦途上越走越穩。
多點開花 強村富民
“2016年8月,我們流轉土地400畝,為玉皇村引進黃志牧業2萬頭生豬養殖扶貧小區,與黃志牧業簽訂協議,將160萬元村集體資金投入該公司,雙方合作期限為10年,期滿后黃志牧業歸還村集體投資。”省國土資源廳駐玉皇村第一書記張健介紹,黃志牧業按照投入額度11%的年收益率進行分紅,僅此一項,玉皇村每年就能實現集體收益17萬余元,扶貧小區也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
在養殖小區南側,記者看到,在占地40畝的蓮藕池里,10余名身著專業服裝的村民正在池塘里收獲蓮藕。“有4名貧困群眾常年在這干活,年收入可達12000元以上。”養殖小區負責人介紹。
玉皇村土質適合種植花生,基于這一有利條件,村兩委干部因勢利導,于今年4月說服該村在溫州做生意的成功人士周延光,回家鄉投資4000萬元,興建占地50畝的花生食用油加工項目。
“目前,花生油加工項目已完成選址和可行性報告,調整建設用地18畝,用于項目一期建設,其余32畝用地已組卷上報市國土局,近期就能動工。”張健說。
同時,村兩委干部積極協調在外成功人士陳方返鄉創業,于2019年7月在該村利用閑置房屋,投資180多萬元創辦鄧州市鑫星電子廠,吸納周邊3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有5名貧困群眾,月收入2000元以上。
土地整理 改善生產
玉皇村是市級貧困村,2019年該村32戶56人順利實現脫貧,僅剩的6戶貧困戶計劃于2020年全部脫貧。為使該村早日摘掉脫貧村的帽子,2018年,張健積極協調,為該村爭取到總投資902萬元的土地綜合整理項目,整理土地4000余畝,基本涵蓋了玉皇村的所有土地。
記者在土地整理項目現場看到,麥田間道路溝渠縱橫交錯,白色的機電井房點綴其中,一幅現代農業新圖景盡現眼前。
“總共新打深水井74眼,新建機耕橋39座,增設變壓器10臺,架設高壓線4.5千米,修建田間道路6.2千米,基本上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溝相通、路相連、田成方的農業生產格局。”張健介紹,這一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該村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玉皇村黨支部書記楊建政告訴記者,在幫扶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先后協調資金110萬元建設文化廣場一處,并配備了健身器材;村主要道路安裝太陽能路燈155盞;協調資金17.9萬元,對村小學地面進行了硬化,鋪設下水道500余米,添置了體育健身器材,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生活。
今年下半年以來,該村扎實推進“雙貌”改善工作,共計投入資金13.5萬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容戶貌進行集中改造,為31戶貧困戶實施了“七改一增”項目,并順利通過了相關部門驗收。
此外,2016年以來,玉皇村積極爭取上級資金700余萬元,并利用第一書記扶貧專項工作經費50萬元,先后修建水泥路16.2千米,水泥路通到了村里每家每戶的家門口,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今年以來,村里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氣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先后拆除舊房40余座120多間,整理出土地18畝;整治坑塘兩處15廟,用于養魚、種植蓮藕;環境綜合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
全域規劃 繪就藍圖
據了解,今年我市共選取了10個村為試點村,實施鄉村振興全域規劃,其中玉皇村以其優越的交通和區位優勢被納入試點村,目前已進入整體規劃階段。
“按照規劃將對玉皇村現有資源進行整合,進一步改造提升,做好環境整治和設施配套,調整功能布局,集約利用土地。”該鄉副鄉長李亞杰介紹,依托該村得天獨厚的“水土”資源條件和文化資源,全域規劃實施后,將被打造成集生鮮物流、生態郊游、休閑觀光、農事體驗、濱河垂釣等為一體的美麗鄉村,成為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
在玉皇村新村部,記者看到,村部主體工程已完工,工人正在進行外墻粉刷和內部裝飾。
“以前的老村部墻面多處脫落,天一下雨就往屋內滲水,已不能滿足辦公需求。為改善辦公環境,建強黨組織堡壘,我們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層層召開會議征求意見,大家一致同意建設新村部。”楊建政說,新村部建成后,將設立便民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辦公條件好了,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熱情也會越來越高,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勁頭也會更足。”
漫步玉皇村,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太陽能路燈,寬敞平整的文化廣場,一應俱全的健身器材,一幅美好的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現在人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