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責任叫勤勞養家,有一種志氣叫自力更生。一個女人曾經失去丈夫、失去了頂梁柱還成了貧困戶,但在自強自立的奮斗路上,她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業脫貧之路,她就是裴營鄉湯集村村民李清范。
李清范今年38歲,2002年結婚,盡管日子不算富裕,但夫婦二人努力打拼,日子平淡而幸福,膝下兩個兒子,都聰明可愛。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秋,她的丈夫突患疾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后還是撒手而去。
“我帶著兩個才上小學的兒子,整日以淚洗面。”李清范回憶著過往還帶著悲傷。
后來,該鄉干部張峰、王朋立得知情況后,幾次到家里慰問、安撫她,坐下來共同想辦法。
“事已至此,日子還得繼續,孩子要撫養,還得上學。”李清范沒有被悲傷和痛苦擊倒,她咬緊牙關,鼓勵孩子安心上學,在張峰和王朋立的協調幫助下,她來到裴營街街東的玩具廠打工。
“剛來的時候因為手生,她生產的件數比別人要少得多,但是清范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別人一天干8個小時,她就干十來個小時,并且很謙虛耐心,有不懂的地方就問大家,大家都很用心幫助她。”跟李清范一起做工的同事云芳說。
李清范在玩具廠,去得最早,下班最遲,一干就是5年,她的技術在整個玩具廠是最好的,每月生產的件數也遠遠比別人多,最高時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大家對她的吃苦耐勞和拼搏精神深深地嘆服。
但是這點收入遠遠不能使她家的情況有所好轉。針對李清范家的實際情況,加上她有制作玩具的技術,村干部和幫扶干部多次上門動員鼓勵其自己創業,李清范又在電視上看到玩具市場銷路好的消息,便萌生了開辦玩具廠的想法。通過考察,她覺得還是在家門口最合適,既能照顧孩子,也能為家鄉的留守姐妹找來就業的機會。
于是她在玩具廠老板的支持下,以低廉的價格購回3臺玩具制造機,在裴營街上租賃兩間門面,帶領鄰村的三個姐妹干了起來。
由于她吃苦耐勞,又待人誠懇,生產出來的玩具產品深受購買商的喜愛,同時也吸引了鄰近多位姐妹一同來干。但是,人員要增加,沒有資金添置機器設備是最頭疼的事情。
這個想法被鄉幫扶干部李悅得知,在李悅的協調幫助下,李清范到鄉扶貧辦申請辦廠幫扶資金4萬元,又購買回8臺新型玩具縫制機,正式掛牌成立“鄧州市永鋒加工廠”。
“現在這11臺機器,每天都有11名工人,工作時間上比較隨意,誰家里有事耽誤,可以晚來也可以早走,只要時間允許,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多勞多得。”李清范笑著說,大家的勁頭都很高,在一起親如姐妹,工作起來也很開心。
該鄉宣傳干事張繼波介紹,鄧州市永鋒加工廠在李清范的帶動下,工人的制作技藝提高很快,生產的小猴子、皮卡球、小白兔等毛絨玩具產品受到收貨商家的青睞,幾乎天天都要發貨,每次發貨小件有一萬多個,大件可以達到兩萬多個。
走進玩具車間,工人們一個個埋頭做工,只聽到機器“噠噠噠”的聲音。
“你在這兒干多長時間了?每天大概能掙多少錢?”記者問。
“工廠剛開的時候我就來了。起初不是太熟練,每天最多也就掙到四五十元,現在我手熟練了,而且眼力也提高了,只要沒有雜事相擾,一天可以掙到百十來塊呢。”正在縫紉機旁做工的女工裴雪麗停下手中的活站起來笑著說。
如今的李清范,不僅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汗水光榮脫貧,并且還帶領姐妹們一起在奔小康的路上奮斗。她的大孩子已考上技術院校,小兒子正在讀七年級,孩子們很爭氣,這又增添了李清范干事創業的精神動力。
“幸福得靠雙手拼搏,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下一步,我們計劃把玩具廠向周邊的集鎮擴大,把更多的鄉村姐妹吸收進來,讓更多村里的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李清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