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老常營村文化廣場,“為人民服務”五個金燦燦的大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廣場周邊綠樹成蔭,籃球架、乒乓球臺、健身運動器材等一應俱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公示欄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櫥窗等,無不彰顯著老常營村的黨建活力。
每晚的七八點鐘,只要不下雨,村里的文化廣場就熱鬧非凡,婦女們跳著廣場舞、小伙子們打著籃球、孩子們追逐嬉戲、老人們坐在一起聊天……
今年35歲的王曉東是老常營小學的代課老師,作為廣場舞的領舞,她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廣場升級改造以后,環境更好了,吸引了附近大量村民過來學習廣場舞,夏天人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人,平時也有二十多人堅持跳舞,村舞蹈隊還多次在市里和鄉里組織的廣場舞比賽中獲獎呢!”
據了解,老常營村文化廣場始建于2006年,占地10余畝,建成后成為村民們休閑娛樂的場所。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硬化過的地面凸凹不平,也生長出一片一片的荒草,大量生活垃圾和雜物也堆積起來了,一度引起村民的不滿。
今年初,經老常營村支兩委會集中商議,決定對文化廣場進行升級改造,打造成村里的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基地。目前,該村文化廣場升級改造已完成,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提升,村民們都很高興。
“村文化廣場的升級改造,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也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拓展了社區居民的活動空間,豐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村民們每天聚在一起鍛煉身體,有說有笑,鄰里關系更為和諧。”該村組織委員王崇良說。
為推進全村各項公益事業全面發展,老常營村充分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讓村民參與村級事務,村民當家做主意識增強。在今年的村莊環境污染整治工作中,先后在7個自然村開展以整修道路、開挖下水道和清理生活垃圾的環境整治工作,投入資金110萬元,新修水泥路6.7公里,開挖下水道2.3公里,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
“門前的路修好了,俺們出門更方便。村里環境越來越美,農閑時候,大家都會出來走一走,在村里轉轉看看,心情舒暢了。”53歲的村民王貴林笑著對記者說。
為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增加群眾的文化知識,去年8月,老常營村投資10余萬元,對村文化中心進行完善,新建圖書室一個,藏書1萬余冊。今年62歲的村民常新華習慣在每周三下午來到村文化中心,和老伴一起下下棋、看看書。他告訴記者:“孩子定居在外地,常年不回來,家里只有俺老兩口了。文化中心建得非常好,既有棋牌室又有圖書室,成了實實在在的老年活動之家。”
老常營村結合村內實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著力發展加工業,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村黨支部書記常士湘率先辦起了養豬場,年生豬存欄160頭,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發展養殖戶40余家。
采取“走出去開眼界”和“請進來學技術”的方法,每年組織村民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學習先進經驗,聘請專家進村講解種植、養殖技術,使全村80%的農戶掌握了一到兩門實用技能。
“村里定期邀請專家和經驗豐富的養殖戶在養殖計劃、飼養管理、防疫防病等方面對村民進行培訓,給村民解疑答難。”村婦聯主席耿紅偉說。
讓村民增加收入,也是村支兩委考慮的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大力引進企業入駐該村,先后建起面粉廠兩家,木板廠、對外加工手套廠、塑料顆粒廠等各一家,安置200余人就業,全村村民基本上是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
“辦好農村的事情,黨建引領是核心。只有強化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才能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當好表率,形成輻射帶動作用,才能凝聚力量,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力軍。”該村黨支部書記常士湘表示。
村民在圖書室閱覽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