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年打工時,從學徒工干起,經過不懈努力,刻苦鉆研技術,先后當上了技術員、業務廠長。后來放棄高薪收入,毅然返鄉創業,從兩臺機器起家,辦起了鄧州馭龍漁網加工廠。目前,該廠漁網加工、線盤等機械達35臺,年產值達150萬元,安置當地3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他就是裴營鄉魏寺村薛濤。
1996年,18歲的薛濤初中畢業后,懷揣著到外邊掙大錢的夢想,來到了廣東省汕頭市一家漁網加工廠打工。
在廠里,他當了一名學徒工,當時學徒工每月才400元,但薛濤認準一個理兒,學徒工雖然苦些累些,只要好好干,技術學到手后,總能掙到大錢的。為了多學點技術,薛濤總是提前到車間,把師傅需要的各種工具有序擺放好,免得耽誤學技術。
一天晚上十二點多,薛濤又在跟著一名師傅加班,由于白天勞累,他在搬一塊幾十斤重的鑄鐵時,一時走神鑄鐵從手中滑落,正好砸在他的右腳背上,當時血流如注,薛濤因疼痛暈倒在地。工友們連夜把他送往醫院搶救,薛濤在醫院住了半個月,腳傷還未完全好,就又回工廠上班了。
薛濤說,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的。經常和機器打交道,真是小傷不斷,尤其在當學徒工期間。說起那段難忘的經歷,薛濤輕描淡寫,好像在說別人的事,但他確是把苦楚與委屈深深地埋藏到了心間。
經過三年艱苦的學徒生涯,由于薛濤勤奮好學,刻苦鉆研,他先后熟練地掌握了漁網機械加工、漁網加工、機械維修等技術,很快成了廠里的一名技術骨干。2004年8月薛濤受聘于江西一家漁網加工廠,擔任技術廠長。
2008年9月,薛濤響應家鄉召喚,毅然放棄高薪收入回鄉創業。在鄉、村兩級的共同關心支持下,他投資10余萬元,將老家房屋進行了改造,辦起了家庭式漁網加工廠。當時只有兩臺舊漁網編織機,五六名工人。由于薛濤懂技術,會管理,講誠信,廠子日益紅火起來了。
談起在薛濤漁網廠打工的生活,魏寺村王華云喜不自禁地說:“我在廠里干操作工已有3年多了,每天就是開關機,接、換漁網線,工作很輕松,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并且還能照顧兩個孩子上學,我很滿意。”
薛濤在廠里既是廠長又是維修工,整天忙得不亦樂乎。他說本地這類漁網加工廠很少,維修工難找,外地的嫌遠不愿意來,暫時只有自己親自干。他還說,由于我們生產的漁網質量可靠,信譽好,訂單不斷,產品全部通過物流運往廣西一家貿易公司,出口到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
為適應市場需求,2020年7月,薛濤又投資80萬元,購置漁網加工等機械30余臺,使漁網種類由3個增加到7個,生產的漁網最長達180米,最短的也在百米以上,年產值達150萬元,并安置當地3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掙錢。
談及今后的打算,薛濤表示,下半年再投些資金,擴大漁網加工生產線,安排更多的村民就業,一起走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