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這條名叫紅白錦鯉,頭部有緋,軀干上有非常漂亮的紅白相間花紋,習性喜靜。這幾條名叫大正三色錦鯉,有帶光澤的藍底墨斑,特別是那一條墨斑分布在肩部的白斑上的錦鯉更為上品……”日前,在裴營鄉小劉村花洲錦鯉養殖場,一位30來歲的精干男子正在直播售貨。他就是該養殖場負責人鄭博。
鄭博是一位酷愛養錦鯉的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精品錦鯉,最高一條錦鯉曾經被拍出兩萬多元的高價。在他的養殖場里,常年最少保持有錦鯉、紅白、大正、昭和、變種鯉等5個品種。年繁育錦鯉兩千萬尾,年產值達50萬余元,帶動周邊13戶農戶養殖觀賞魚,銷往全國各地。
今日鄧州在錦鯉養殖場里看到,數十個魚池,一條條顏色各異的錦鯉正在水中歡快的游來游去,鄭博正在拋灑魚食。“我現在小劉村的觀賞魚養殖面積有60余畝,加上周邊夏集、趙集等地的面積,應該在200畝以上。”鄭博說。
采訪得知,鄭博看似事業順水順風,其實并非一帆風順。2000年,剛高中畢業的鄭博,因為高考失利和家境窘迫的原因,放棄學業到廣州一家錦鯉養殖場打工。4年的吃苦耐勞和細心學習,使他很快掌握了錦鯉養殖技術。“整天在外打工,絕對不是長法,回家鄉干點事才踏實。”鄭博笑著說。
2014年,鄭博放棄還算優厚的工作,帶上并不算多的積蓄回到家鄉。一開始,他從事中藥材及綠化植物種植,一年下來沒掙到錢。他想到自己有養殖錦鯉的經驗,再加上目前觀賞魚的市場需求量很大,發展前景一定不錯。
2015年6月,鄭博在村支兩委的支持下,投資8萬余元,利用村邊低洼荒地,建起了面積達20余畝的6個種魚池。隨后,他又花了5萬余元,分3次從廣州、山東等地購回錦鯉、紅白、大正等主流種魚品種,開始飼養繁殖。萬事開頭難,別看鄭博曾經有過錦鯉養殖經驗,但真正在家鄉親自養殖,卻面臨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由于氣候條件、水溫保持及管理技術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種魚產后死亡,投資的5萬元又打了水漂。正在鄭博一籌莫展之際,該鄉郵政支局投遞員寇化增到他的養殖場參觀,了解情況后,免費給他訂了一份《河南科技報》。在報紙上,鄭博了解到了關于水產養殖的地域差別,他購買了很多錦鯉養殖方面的書籍認真學習,詳細掌握如何解決不同地域的養殖技術。
為了更準確掌握觀賞魚孵化技術,鄭博經過一番打聽,找到本地有著多年觀賞魚養殖經驗的養殖戶,以打工者的身份在養殖場“偷師學藝”。他早出晚歸,臟活累活搶著干,站在齊腰深的水塘里掛網撈種魚,一干就是幾個鐘頭。種魚產卵孵化時,他更是一分一秒都不離開,專心看、細心記,很多次都熬到深夜才回家。
“為了學到真本事,他那段時間真的像著了魔似的,白天去打工,晚上回來又看書、翻資料、記筆記。”鄭博的愛人心疼地說。
天有不測風云,鄭博的老母親那幾年又患了癌癥,父親身體也不太好,再加上年邁的爺爺,這個家全靠他在支撐著。在村支兩委的鼎力支持下,鄭博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憑著頑強的毅力堅持下來了。
天道酬勤,鄭博的錦鯉養殖從2015年的十余畝開始,先后創立了河南南陽錦鯉良種繁育基地、鄧州市花洲錦鯉養殖場。地跨裴營鄉、夏集鎮等地,共200余畝。隨著網絡的發展,鄭博乘勢而上,進行網絡直播銷售觀賞魚?,F在,每天網上訂單達100多件,銷售額超4000元,年產值達逐年提升。
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志樂介紹,鄭博靠養殖觀賞魚致富后,不忘鄉親父老,在他的幫助下,10余戶水產養殖戶改進了養殖技術,選擇附加值更高的觀賞魚進行養殖,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夏集鎮高臺村的陳道軍就是在鄭博的帶動下,逐步擴大養殖,面積達30多畝,走上了致富之路。
正在購買錦鯉的鎮平縣客商,得知今日鄧州在采訪,主動搭話道,花洲錦鯉養殖場魚的品種多,顏色好看,體質也好。他們定點來這里購買,回去做直播,銷路很好,每個月最少來六次,每次鄭博都給很大優惠。
“下一步,我想再進一步擴大范圍,把周邊村鎮的廢坑塘充分利用起來,幫助更多的人加入養殖錦鯉的隊伍。不管本鄉還是外地,只要有想養殖的,我都會毫不猶豫的為大家提供優質魚苗,免費指導技術,讓更多的人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鄭博致富不忘鄉鄰的決心很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