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張鳳珍 脫貧路上自力更生

    2020-12-18 15:38:10 作者:馬文濤 來源:
    分享到:

    66歲的張鳳珍,患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冠心病;40歲的兒子寧選,患精神殘疾二級,母子看病就醫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積蓄;13歲的孫子寧鵬遠,正讀小學六年級。2017年,張鳳珍家因病致貧,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脫貧享受政策;2020年家庭年收入預計可以達到5萬多元。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從無到有,再到衣食無憂,這就是發生在湍河街道十里鋪社區脫貧戶張鳳珍家實實在在的事情。

    張鳳珍和兒子患病,幾乎拖垮了張鳳珍一家,本來生活就很艱難,巨額醫療費更是雪上加霜,家里全靠張鳳珍一人撐著,孫子還在上學。

    “得知她們家庭的情況后,十里鋪扶貧幫扶責任人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辦公室主任郭勇深感肩上的責任之重,在積極為其爭取各項政策補貼的同時,逢年過節都會盡自己的努力,給張鳳珍家送去自己準備的500元或1000元慰問金,并與2020年元月,為寧鵬遠爭取到特困供養困境兒童待遇每年總計11400元的補貼。”湍河街道十里鋪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團奇說。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向縱深開展,2017年張鳳珍一家,在各級干部和幫扶責任人的積極幫扶下逐漸走出困境,生活的改變也給她帶來了脫貧致富的信心,要強的張鳳珍暗下定決心,要靠自力更生改變家庭生活現狀。

    記者見到張鳳珍時,她正在村里打掃衛生,2018年,湍河街道十里鋪社區為張鳳珍安排了村保潔員的公益崗,月工資1100元,務工獎補每年1000元;張鳳珍自己又種植小麥、花生3畝多地,年收入4千余元;2020年,產業以獎代補項目,她家每年獲獎補1380元;張鳳珍家土地流轉1.3畝,每年獎補130元。

    這一個個跳躍的數字,是一筆筆溫暖人心的民生賬本;這一項項務實的舉措,是一串串馳而不息的鏗鏘腳步。而其背后,是張鳳珍辛勤勞作的幸福笑臉,更是湍河街道全力落實扶貧政策,聚力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

    “感謝黨的好政策,真是為我們家減輕了不少壓力。”張鳳珍激動地說。記者看著她們家干凈整潔的小院,對這個身體患病,卻不向命運低頭的農村婦女充滿敬意。在院內放著的一臺洗衣機上印著“脫貧之星”四個紅色大字,據張鳳珍介紹,這是湍河街道辦事處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獎勵她們家的。

    “我常年患慢性病,兒子2006年又檢查出患精神病,當時看病就花了十多萬,家里什么收入也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只好向親戚朋友借錢,村里組織村民給我們家捐了8000多元。到了2017年,黨的扶貧好政策幫了我們的大忙,感謝黨和政府,尤其是扶貧幫扶責任人,幫我們看病報銷了百分之八十多的醫療費,生活開始好轉,我也有了信心。”張鳳珍感慨。

    “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與村支兩委一起,幫她們家解決了看病和小孩上學這些費用,聯系鄉鎮和學校,安排寧鵬遠在文渠實驗小學上學,享受每生每學期400元教育營養改善補助。2020年秋季,又幫他辦理了每生每學期寄宿生生活補助500元。張鳳珍一家從2019年4月1日開始,被納入特困供養特困戶,每年可享受供養金5044元,今年張鳳珍又承包了3畝地,現在家庭純收入能達到五萬多元,已經可以順利脫貧了。”郭勇告訴記者。

    “脫貧路上感謝所有的幫扶,但完全擺脫貧困還要靠自力更生。”張鳳珍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她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從村保潔員、附近工廠臨時工,再到承包3畝地種花生、小麥,她緊緊抓住了每一個脫貧致富的機會,讓原本瀕臨破碎的家庭煥發出勃勃生機。曾經的貧苦戶,如今的勞動致富新農民,張鳳珍用一雙勤勞的雙手走出了困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生活,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我與村支兩委形成了一對一結對幫扶模式,幫助貧困戶鞏固脫貧成果。下一步,我們要加強拓展村集體經濟,指導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郭勇信心滿滿。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