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一個孤老頭子還能享受這么好的日子。”今年94歲的張振龍老人說。
近日,記者來到湍河街道姚巷社區愛心養老院,發現這里窗明幾凈,地面干凈整潔,貧困老人張振龍老人正在居室看電視。“我一輩子單身,無兒無女,這里環境好,服務好,幾年來,我住得很省心、很舒心。”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湍河街道將“四集中”兜底保障作為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確保貧困人口“一個不掉隊”的政策保障,扎實做好特殊貧困群體無人照料、生活困難、醫養結合等工作,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該街道為摸清全街道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需納入集中兜底的特殊群體,成立工作專班,從“做什么、怎么做、達到什么標準,取得什么效果”等方面,明確了“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推進落實的策略和方法;先后組織召開培訓會、推進會,培訓約200余人次,著力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層層壓實工作責任。
街道民政、殘聯、衛生等相關機構積極與各個社區對接,將轄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的無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80周歲以上的高齡獨居分散特困供養老人,以及貧困人口中的其他人員明確劃分標準,全面入戶核查,精準確定“三類人員”底數,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如何將兜底保障“兜”得全面?湍河街道組織人員深入社區入戶走訪,一對一、面對面,通過政策宣教、發放宣傳彩頁和宣傳卡片,深入細致解釋建檔立卡特殊貧困群體“四集中”兜底工作的政策標準、申請條件、工作原則、評定程序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員兜底對象及親屬對兜底保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讓其自愿入住,積極入住;針對“四集中”對象中個別不愿入住人員,由幫扶人做好工作,暫緩辦手續,先讓其入住,使其親身體驗集中供養的好處;努力將“集中供養、社會福利機構集中托養、村級幸福家園集中托管、醫養結合醫院集中康復”的“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政策落到實處。
“是政府的好政策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免除了我的后顧之憂。”湍河街道姚巷社區脫貧戶韓晶晶告訴記者,因母親病重生活不能自理,她大學畢業后只能回來照顧媽媽,不能出去工作。社區工作人員到家宣傳“四集中”兜底保障政策,讓她看到了希望,母親已托養于鄧州市樂濟康復醫院。“看到媽媽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心情也變開朗了,我太高興了,感謝政府,以后我一定好好工作回報社會。”把母親安頓好后,韓晶晶找到了工作,家里也脫了貧。
確保“四集中”兜底保障方案落到實處。該街道選派精兵強將組成督導工作組,對各社區的兜底保障工作進行跟蹤督查、指導,每到一個社區,都召集社區領導班子詳細講解兜底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兜底保障對象、保障類別如何確定,并強調工作開展時限以及職責分工,確保不出現“錯保”“漏保”現象,真正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應納盡納、應扶盡扶。
督導工作組通過入戶調查,全面檢驗納入對象的精準度,確保低保對象戶戶清、戶戶準,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真正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精準施保,確保“托養一人、解放一群、脫貧一家”的工作目標。
記者了解到,湍河街道現有三里河社區立源養老院、水車社區松鶴養老公寓、姚巷社區愛心養老院、湍南社區怡心養老院四家民辦養老機構,目前已入住老人200余人。
為了讓集中供養人員住得放心、生活舒心,湍河街道進一步提升養老機構居住條件,美化優化養老環境,豐富服務內涵;建立健全“四集中”對象管理檔案,加強管理和保潔,合理配餐保障入住人員營養需求和生活質量,加強安全檢查和安全演練,24小時值班巡查,做好對入住老人的監護。
截至目前,轄區內達不到“一有兩同四保障”標準及自愿集中的特困供養對象、建檔立卡特殊貧困群體累計已入住33人,目前集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對象9人,精神病患者2人,特困供養對象15人。該街道將重大疾患和殘疾人員集中托養在鄧州市樂濟康復醫院,重度精神病人集中康復在鄧州平安中西醫結合醫院精神科。
“把握兜底底線,傳送黨的溫暖。‘四集中’兜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手段和防線,湍河街道緊緊圍繞‘兜底救助、不落一人’的目標,全力幫扶貧困群眾甩窮帽,編密織牢社會保障救助兜底網,讓貧困群體在脫貧路上‘一個不能少’。”湍河街道辦事處主任丁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