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時節,美景誘人。走進湍河街道轄區,一幅幅嶄新的文化墻映入眼簾,居民家門前掛著紅燈籠和國旗,干凈整潔的道路上,居民們一張張幸福的笑臉……精準扶貧宛若縷縷春風,全面建設小康的藍圖,正讓湍河街道悄然蛻變。
“脫貧路上,不讓一戶群眾掉隊”,這是湍河街道對貧困群眾的鄭重承諾。
近年來,湍河街道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轄區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200人,2019年已有67戶177人脫貧,2020年剩余的7戶23人也全部實現脫貧,如期完成貧困人口脫貧目標。
健康路上奔小康
“大叔,您這兩天頭暈好點沒?今天過來再給你和大嬸做個檢查。”隆冬時節,室外寒風凜冽,湍河街道海營社區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新平的家里卻很溫暖,街道健康扶貧小分隊成員到他家免費義診。
張新平患有高血壓、腦梗等綜合疾病,老伴朗清芝患長期慢性病。近幾年,老兩口從不敢看病到主動尋醫問藥,健康扶貧讓他們看病有了底氣。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疾病是貧困人口脫貧最大的“攔路虎”之一。自全市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湍河街道把貧困人口疾病救治,作為健康扶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全方位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著力祛除貧困人口的“病根”,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據了解,該街道現有18名執業醫師和9名執業助理醫師、26名鄉醫醫護人員,實現了17個農村社區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在基本醫療保險方面,積極為貧困戶辦理新農合,落實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同時,持續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社區村醫與貧困戶簽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簽約醫生每月入戶為貧困戶免費服務1次,一年免費進行一次體格輔助檢查,貧困戶家中張貼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系卡;為經鑒定符合19種慢性病的76名貧困人員發放慢病卡,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教育托起小康夢
扶貧重在扶志與扶智,扶志與扶智的關鍵在教育,教育扶貧是阻斷貧窮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
沐浴著精準扶貧的溫暖春風,湍河街道李莊社區脫貧戶丁志國很是感慨:“我得胃癌做了手術,家也差點散了。政府幫我解決了兒女的學費和生活費用,給我送來了羊和豬,孩子上學不用我操心,生活又有人關心,感謝政府,感謝幫扶人!”
為不辜負政府的期望,丁志國專門去找那些養殖大戶學養殖技術,不等不靠,種地、養殖同步進行,走村串鄉收廢品,通過自己的努力摘掉了貧窮的帽子。
據悉,該街道通過精準控輟保學,讓貧困學生上得起學,5名學前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已全部享受生活補助每期200元和學前教育保教費每期300元;義務教育階段共有39名貧困在校學生,小學25人、初中14人均享受“兩免”、營養餐費、生活補助費等;高中教育階段學生有3名,全部享受免除學費、住宿費,享受國家助學金每期1500元;中職中專教育階段8名和高等教育階段5名學生,均已全部享受補助和國家政策。
就業拓寬小康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了讓貧困戶的“飯碗”更加穩固,湍河街道精準實施轉移就業,夯實扶貧基礎。
“我正愁著在附近找一份工作,沒想到政府部門竟把崗位送上門了。”在明珠湖給花草澆水的白莊社區脫貧戶姬飛說,她在扶貧干部的介紹下到明珠湖公園做環衛工,月收入一千多元,已經光榮脫貧了。
湍河街道積極與市人社、民政等部門對接,通過設立農村事務管理員、殘疾人護理崗等公益崗位,為貧困戶和邊緣易致貧戶中的弱勞力和半勞力安置就業,已有28人實現轉移就業。
組織技能培訓,42個貧困勞動力順利實現轉移就業。讓企業與貧困戶結對子,為貧困戶送去技能培訓和就業崗位;通過務工獎補讓34名貧困勞動力就業,累計獎補金額46500元,多元化的舉措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
“街道組織我參加培訓,還幫我聯系了圣新源公司,協調了一臺縫紉機送到我家,讓我每天在家做帽子,每月有幾千元的收入,我家已經脫貧啦。”白莊社區脫貧戶張曉談起過往,由衷地感激。
通過加強飲水安全管理、住房安全、四集中等舉措,構筑防止返貧的牢固防線,保障貧困群眾脫貧后真正過上安穩的好日子。
“幸福來自奮斗,實干成就夢想。湍河街道對標全面小康,凝心聚力,攻克貧困堡壘,鞏固脫貧成果,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答卷。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我們干群一心,正攜手向著幸福美好的藍圖前行。”湍河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