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村7個村民小組,1995人,耕地面積2793畝,人均1.4畝。該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小麥、玉米和花生為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前些年,該村農業發展滯后,集體經濟薄弱。
近年來,該村堅持黨建引領、帶隊伍、調結構、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實施“種植+養殖+旅游”三產融合新模式,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920畝,闖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成效。
種好黨建“責任田”
“非常感謝,村支兩委對我的培養,在為大家服務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白塔村扶貧專干陳偉一邊整理著扶貧檔案資料,一邊對記者說。
陳偉今年32歲,曾經在外打工,回鄉后通過加入黑木李合作社,開啟了致富之路。2018年陳偉成為村里的扶貧專干,2019年,光榮入黨,成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據了解,該村堅持黨建為首,始終踐行“圍繞經濟抓黨建”的理念,實施“人才強村”工程,超前發現培養村干部,把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優秀黨員吸收為村干部,著力打造帶富型黨員干部隊伍。
同時,以脫貧攻堅為突破口,優化機制,整合資源,把本地企業家和在外創業的黨員、本村種、養大戶納入聯合黨組織,成立產業扶貧黨支部,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帶貧活力。
在此基礎上,以基層黨校為陣地,以“兩學一做”為載體,以“學習強國”為依托,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組織“兩委”班子成員參加各類培訓活動。通過教育培訓,促使黨員干部樹牢“四個意識”,提高帶富能力。
找準發展“突破口”
如何創出一條因地制宜、集約高效、集體受益、農民增收的發展之路?一直是該村“兩委”苦苦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引導下,該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借鑒成功經驗,結合本村實際,摒棄“小散亂”的生產模式,瞄準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興辦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立體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為主攻方向,發展蓮藕、果樹、泥鰍、名貴金魚等特色高效產業,規模經營,集約管理。
貧困戶張軍康以自己家的土地入股,加入黑木李合作社,他在合作社從事除草、施肥等工作。“這里的活兒不重,每個月有1000多塊的收入,比自己種地好多了。”張軍康笑著說。
在該村博佳怡金魚養殖合作社,貧困戶米富花正在給金魚喂食。她告訴記者,村里合作社多了,大家農忙時,在自己的地里干活,閑了,就到合作社幫忙,每個月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記者了解到,該村大力扶持有膽識、懂技術、會管理的年輕黨員、經濟能人作為產業發展的合作伙伴,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基地+公司”“種養加一體化”等產業發展模式,成立與之相配套的專業合作社,推動了特色農業良性發展,帶領群眾一同致富。
村會計王守平說:“蓮藕合作社、琳鷹農業合作社、守欣養牛專業合作等特色產業合作社,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過去很多想辦沒辦的事情,如今都辦成了。”
打造經濟“增長極”
發展方向確定了,但又一個難題亟待黨支部解決。那就是想壯大特色產業,實現規模效益,必須有大方田支撐,因此,整合流轉土地成為村支兩委的當務之急。
該村利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實行“三權分置”,爭取120戶按行情把土地出租給村里,一次性流轉土地1000余畝,為產業發展鋪平了道路,村里再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把大方田出租給種、養殖大戶。
此外,該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6萬多元,治理坑塘10個,承包給養殖大戶,收取承包費;“三項整治”村集體荒地40余畝,承包給種植大戶。僅此兩項,就為村集體增加年收入2萬多元。
“近年來,我們村在產業發展上做文章,在高效農業上求實效,實現了富民強村的目標,村集體年總收入達20余萬元。今后,我們將以招商引資、爭取項目資金入股分紅、創辦村級經濟實體等方法,拓寬增收渠道,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本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