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朱營村這40年

    2018-12-20 10:28:14 作者:李永先 來源:鄧州網
    分享到:

     

      朱營村別墅一角

      松柏蒼翠,虬梅綻放。

      冬日的暖陽里,走進張村鎮朱營村,寬闊的省道兩側,樓房整齊,別墅成排;整潔的村容村貌,綠樹掩映的村道;整修一新的村部,或投入使用的垃圾中轉站、幼兒園、養老院和小游園,或建好后正在招標的衛生服務中心……讓人目不暇接。這是朱營村嗎?

      一個村子是如何舊貌換新顏的?自2011年以來,朱營村先后被河南省委組織部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河南省檔案局授予“社會主義新農村檔案工作示范村”;被中央關工委授予“關心下一代先進村”;被河南省科協授予“科普示范社區”;被河南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中央民政部授予“全國防災減災先進村”;被國務院反邪教辦公室授予“全國反邪教示范社區”;被河南省委政府授予“文明村鎮”;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被南陽市授予“紅旗黨支部”;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三年被鄧州市委授予“五星級黨支部”。這么多的殊榮,朱營村又是如何獲得的?

      走進村部,在村干部的位置上一干就是35年,現任村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朱志華打開了話匣子:“朱營村的今天,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是全村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的結果。”

      黨建引領強隊伍

      “農村工作兩臺戲,計劃生育宅基地。”朱志華說,“我們村是一個4000人以上的大村,由于歷史緣故造成宅基地交叉點較多,東一片西一片,七零八落。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群眾必須遵守;可宅基地規模建房上線率低,村里的道路七歪八扭,既嚴重制約了村子的發展,又使村民們常常為一小片宅基地鬧得不可開交。”

      統一思想,加強村黨支部的堡壘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群眾衡量一個干部的標準,不是看你說了什么,而是看你究竟做了什么。

      全村64名黨員,6個村干部,在家黨員被劃分為3個黨小組,對12個村民小組進行分片包干,要求村民做到的,黨員干部首先做到。“三會一課”“兩學一做”和黨小組會、支部會定時定期,黨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支部會集體商議,共同處理。

      “做人公正,處事公平,成為全村黨員干部的遵循。遇到難題群策群力,處理事情有了底氣。遇到急、難、險、重工作,黨員干部都是排頭兵,民主評議時,全村群眾為黨員干部豎起了大拇指。”黨員朱志方說。

      人心齊,泰山移。贏得群眾的信任后,村里干什么事情就沒了阻力。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為例,無論特色種植、養殖和加工,還是發展壯大村里的校油泵支柱產業,涉及全村300多家的1500多在外校油泵人員,對朱營村的經濟發展都給予了極大地支持。運輸、種植、養殖、加工、服裝、建材、餐飲、合作社全村開花,在家村民400人實現就業,基本達到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6萬元,2018年貧困戶15戶49人,通過幫扶及政策優惠計劃脫貧8戶27人。

      “四化雙評”搭平臺

      2015年10月,我市探索創新提出“四化雙評”工作法,即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群眾信息化、為民服務全程化、服務效能公開化和基層黨組織評星晉級、黨員評星爭優。

      基層發展的關鍵在治理,尤其是“網格化”的建立和運行,切切實實為基層治理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朱營村12個村民小組設置9個網格,分別由3個黨小組分片管理,網格長由村干部擔任,理事長則讓小組長擔綱,農業、電力、民政、公安、工商等部門將人員下沉網格,張村鎮機關人員包村聯格,村干部分包網格,“點對點”為群眾服務、化解矛盾,形成了鎮、村、網格的互動,把村級治理落到實處。

      “前幾天,一直讓我很頭疼的一件事情順利解決了。”黨員朱紅衛說。原來,朱紅衛主要負責朱營村的衛生服務中心,快到年底,他的衛生證件需要審驗,想到煩瑣的審驗過程,自己忙得抽不開身,就懷著對網上證件審驗的疑慮,通過大數據把證件上傳到“四化雙評”平臺上。讓朱紅衛驚訝的是,僅僅兩天,他的證件審驗通過了。

      “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網格化管理,既給群眾帶來了便利,又推動了基層村級治理的效率。民生服務有人辦理、社情民意有人收集、矛盾糾紛有人化解、治安防范有人組織、特殊人群有人幫教、法律政策有人宣傳、重點事項有人報告,‘四化雙評’的‘七有’工作機制,打通了聯系和服務基層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使村干部能夠從繁忙中靜下心來,多想到一些民富、民安和民樂的事情,名副其實地做好一名稱職的為民服務者。”朱志華說。

      “四議兩公開”解難題

      改革開放40年,朱營村確實嘗到了甜頭,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71歲的村民代表朱桂川說出了心里話:“1979年,村里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大家住的是土坯房,下雨漏雨,下雪進雪;1985年,村里開始建磚瓦房;1990年,部分家庭住上了磚混平房或樓房;2010年,全村50%的家庭住進了別墅。就拿我自己為例,從土坯房到別墅,基本上是五年一個臺階。”

      提及朱營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朱志華感觸最深:“從通水、通電到修建村里的道路,我們是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的工作方法走到今天的。”

      2007年,朱營村開始大規模村莊整治,多次召開各種會議,要求村組干部、黨員深入到每家每戶,充分反映民意,廣泛征集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發揮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的積極作用,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找到制約規劃的癥結,理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反復進行科學論證。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程序,在東村西遷中逐組逐戶鑒定協議書,創下了當年全村實現宅基地交歸村集體的偉大創舉,化解了各類土地矛盾與糾紛,為新村建設鋪平了道路。

      在新村建設中,朱營村遷移墳塋156座,扒掉舊房5627間,騰出土地600余畝,節約土地320畝;發揮本村在外校油泵300余戶資金雄厚的優勢,聘請省規劃專家進行全村規劃,高起點、大手筆升級建房標準,規定建房高度、樣式和時限;強化管理,建房住戶簽協議后,宅基地歸還村里,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制度;堅持10戶以上提議、群眾評議、村委會審議備案,報上級土地部門審批,公開、公平、公正;所有建房戶必須經過村民會議討論,張榜公示,接受監督建房用地統一進行,先公示價位,后抓好定位,杜絕了人情網、關系網;群眾明白,村干部清白,具備建房條件的村干部一律不準建房,把方便和利益讓給群眾。

      全村群眾有了合力,南水北調中線占地、土地整理、村里的各項建設都受到村民的大力擁護和支持。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不要總是想著自己的‘小九九’,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心實意為群眾做好服務。只有這樣,我們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才能堅如磐石。”朱志華說。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