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秸稈變寶記

    2019-06-03 09:30:27 作者: 劉浩博 來源:鄧州網
    分享到:

      “三夏”大忙時節,在張村鎮李樓村,大片金黃的麥田在微風中歡快地起舞。收割機轟隆隆地響著,快速馳騁的鋼鐵巨龍瞬間把麥穗吞下去,一捆捆秸稈直接從機器的側邊吐出來。

      馬紅軍是一位來自山西運城的駕駛員,他們夫婦二人近一周在張村及周邊鄉鎮進行收割,機器每天能收割100多畝地,一天能掙四五千元。

      馬紅軍夫婦近幾年一直是河南省藍天夢環??萍加邢薰镜暮献骰锇?。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主要從事小麥、花生、玉米秸稈回收,由張村鎮李樓村村民杜成斌等3人共同經營。

      杜成斌告訴記者,公司擁有20多臺收割打捆一體機,農忙時會再抽調30多臺。記者跟隨杜成斌來到田間,他拎起一個麥秸捆說,一捆20斤左右,一畝地能產生35—40捆的秸稈。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在文渠、十林、高集、裴營等鄉鎮共設有30多個秸稈回收點。去年,公司共消化小麥秸稈2000噸、花生秸稈2000噸、玉米秸稈1000多噸,一年凈收入100萬余元。

      采訪中,記者遇到了一位來自湖北十堰市鄖陽區的養牛大戶李新華,他帶著人和車來到了鄧州。“我養了100多頭牛,每年需要100多噸的秸稈作為飼料,近些年用的秸稈全部都是從這里拉回去的,小麥秸稈一噸350—400元,一年花費也僅五六萬元。”李新華說。

      杜成斌介紹,像李新華這樣的異地客戶公司還有100多個,分布在內蒙、山西、甘肅等地。

      秸稈回收為當地群眾帶來了收益。公司規定,凡是把秸稈運送到回收點的,每捆給一元錢。李樓村64歲的老漢侯天中,早上起來送秸稈,不到中午,已掙了153元。村民李振同一天拉了4車秸稈,共掙了198元。

      說起秸稈的利用,杜成斌說:“目前,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曾經被農民當成廢棄物的秸稈,我們把它利用起來,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利于子孫后代,而且變廢為寶,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