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杜申端接任高家村黨支部書記。27年來,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他身先士卒,任勞任怨,一心一意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以實際行動兌現入黨誓言。
2016年,高家村長達16年的貧困村光榮摘帽,由一個貧窮落后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連續多年被評為基層優秀黨支部。杜申端自己多次被南陽市和我市組織部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19年,張村鎮年度綜合目標考評20項,高家村19項獲得第一。
慕名走進高家村
走進高家村,寬闊的村道、整潔的村容,保潔人員正在清理垃圾。不遠處,村民們坐在樹蔭下納涼。
“我們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家都鉚足了勁奔小康呢。我們現在是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組,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臟亂差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村里正在籌劃為村道安裝路燈,村民們是越來越幸福了。”村干部郭國平聽說記者是來采訪杜申端高興地說,“走,我帶你們去村部。”
67歲的杜申端得知記者來意,有點不好意思:“工作沒有干好,大熱天讓你們專程跑一趟。”
正在一旁忙碌的市教體局駐高家村第一書記孫立軍對記者說:“我與杜書記相處三年,村里的每一件事情他都率先垂范。”
“這話不假,只要遇到棘手的事,總是書記前面帶頭,我們黨員跟著。”郭國平說。
化解矛盾聚民心
1983年,作為計劃內的民辦教師,30歲的杜申端到村部當了村會計。10年中,村黨支部書記換了6人,村民的怨氣和矛盾聚集。杜申端思索: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好,黨群之間沒有合力,很多小問題常年累積,氣不順心不齊,是造成工作打不開局面的關鍵。
上任黨支部書記之初,杜申端就從化解村民矛盾和凝聚民心入手,帶著黨員干部走進村民的家中,找根源、摸實情。6個自然村,他幾乎走遍。
問題清楚了,就有了解決方法。交公糧、計劃生育、分地和宅基地,各種矛盾迎刃而解。對村民的真心實意,贏得了村民的理解與支持。隨后,村里的各種賬目也公開上墻。
“村里都是些雜七雜八的小事,只要心貼心地把利害關系說到位,村民大多數還是支持工作的。”談及27年來村黨支部書記的工作,杜申端說,“學會換位思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
村部和村小學房屋破爛已是危房,村民意見最大。1999年,杜申端想盡辦法重新修建了村部和小學,村民們笑了。
在杜申端的努力下,高家村的矛盾逐步減少了。
精準扶貧奔小康
“2000年,高家村就被確定為河南省貧困村。直到2015年,市教體局駐村第一書記進駐高家村,我們村才有了長足的發展。”杜申端說。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孫立軍感觸最深:“用翻天覆地來形容高家村的變化,應該更確切。剛剛駐村時,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路。31戶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
小康生活等不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貧困戶高敬德,妻子離世,大女兒出嫁,小女兒讀高中,50多歲整天游手好閑,等著扶貧人員送錢送物。杜申端和孫立軍多次登門,苦口婆心,高敬德懷著試試看的心態養了一只羊,后來發展到了六只。
“我現在是想懶也懶不成了,人一頓不吃飯可以,羊餓肚子不行。”高敬德除了每天到村里公益崗忙碌外,還要給羊割草弄飼料,日子過得充實多了。“感謝杜書記,把我的懶毛病根除了。”
人心齊,泰山移。如今村里的31戶貧困戶,除一戶特殊原因沒有脫貧外,30戶順利脫貧。在市教體局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第一書記孫立軍多方協調,6個自然村通了水泥路,全村新修村道7公里;小學門前建起了風雨遮擋棚;兩個自然村建了大小廣場,其余4個自然村也在爭取中;60盞路燈正在安裝籌備;村集體收入也有了新的突破。
“大家信任我,我得把工作干到位、辦法想到位,更重要的是讓村集體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杜申端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上任27年,杜申端帶領村支兩委堅持黨建引領,嚴格村級運行機制,公開公正處理各項村務,探索強村富民之路,強化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把高家村打造成幸福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