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初夏時節,大地麥黃。位于張村鎮趙樓村的紅纓子合作社種植基地的麥田里,機器轟鳴,一臺臺收割機開進田間,一片片小麥被整齊收割,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2020年,紅纓子合作社在張村鎮趙樓村流轉土地1000余畝,種植小麥、高粱等農作物,解決了村民的土地問題,把小塊田變成大塊田,便于機械化耕作和管理。
“今年是第一茬種小麥,沒想到就實現了大豐收,每畝收獲小麥1000斤左右,地勢好的可達到1100斤。”合作社負責人杜永建介紹,小麥生產周期長,從秋種到春管再到夏收,要邁過暖冬旺長、病蟲害防治等好幾個坎,今年豐收真是來之不易。
麥收要跟惡劣天氣搶時間、拼速度。合作社全力以赴搶收進倉,連收帶種,確保顆粒歸倉,不誤耕種。
“現在開始收割,第一臺開始,第二臺跟進……前面三畝已收完,秸稈還田機開始作業……秸稈粉碎完的地,播種機種子裝好了嗎?開始播種……”合作社管理員杜永生拿著對講機不停地指揮。
今日鄧州了解到,合作社已組織調配了3臺聯合收割機、3臺秸稈還田機、2臺免耕播種機投入搶收工作,每臺收割機一天能完成400畝的收割工作,1000畝小麥預計一天半可收割完成,收割播種同時進行,確保一星期內完成“三夏”生產。
杜永生告訴今日鄧州,為加快播種進度,提高播種質量,合作社抓住麥田集中的優勢,最大限度發揮農業機械在“三夏”生產中的作用,小麥聯合收割、秸稈粉碎還田、精良播種,環環相扣的機械化作業模式,邊收邊種,做到成熟一塊、收獲一塊、播種一塊。
“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占有麥田集中的優勢,他們充分利用機械化作業,搶抓最佳收播時機。過去至少忙活十天半個月,現在他們三五天就可完成。這樣也能多些休整時間,以更好的狀態進行下一輪的田間管理,鎮政府也會全力配合,給予支持和幫助,爭取明年有更好的收成,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張村鎮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