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一座城市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并非易事。如何修舊如舊,復原古城風貌,讓千年文脈輝耀長空?
面對令鄧州人自豪和珍視的歷史文化資源,市委市政府慎之又慎,反復論證,高位規劃。
科學論證 復而有魂
“古城復興,是古城珍稀的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性傳承和開發,必須保護第一,讓這些歷史遺跡復而有魂。”市城鄉規劃中心總規劃師李明建介紹,在規劃設計前,我市邀請多位專家進行科學論證。先后對接中青旅、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等國內業務水平一流的策劃、設計單位,并邀請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童明康和知名大學教授到我市,反復研究史料,實地考察,深入探討古城修復方案的實施路徑。
委托上海復旦規劃設計建筑研究有限公司、南陽靈捷水利勘察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等高水平設計團隊組成聯合體,放大坐標,與周邊的古城做對比研究,最終確定了建筑風貌、規模等細致入微的設計方案。
作為首批開工修復的項目,城墻將按照明代記載的高9.6米、下寬11.2米、上寬9.6米進行修復,城門樓均為上下二層,歇山頂,兩層均面闊三間。其他各項目也均按照歷史風貌科學修復,做到復而有魂。
古今輝映 宜居宜游
“城市的樣貌和精神狀態,取決于人與城的關系。歷史遺跡也是在與人的互動中,才能擁有永續的生命力。”李明建說,所有的規劃設計,其根本是人,是對人的關懷和照拂。
因此,在古城復興規劃設計中,整體以現存的明清時期鄧州古城格局為基礎,通過每一個細節的設計,讓歷史遺跡在新的時空里有機生長,使其成長為鄧州人的精神棲息地。
在修復城墻原貌的同時,還設計了店鋪、旅游步道等商業和旅游空間。城樓門的設計也充分考慮與現代道路交通的匹配度。此外,設計方案把突破口、釣魚臺、月牙池等遺跡,鑲嵌在以城墻、護城河為紐帶的城市“回”字形綠色景觀廊道里,并通過親水棧道、親水平臺、活動場地的設置,融歷史文化展示、生態修復和休閑娛樂于一體,讓現代城市文明與古老智慧有機融合、交相輝映。
心系民眾 未來可期
愛之深,則為之計長遠。
一座古城即將迎來的美麗嬗變,展示的是主政者的智慧與格局,是排除萬難,砥礪前行的勇氣和魄力,更是心系鄧州民眾、為鄧州人提升生活品質、謀求更多發展機會的深謀遠慮。
為了讓鄧州人民盡快享受古城復興的成果,市委市政府將古城環線景觀修復和“一抓三突破”的突破口項目,一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十四五”發展規劃。2020年以來,圍繞項目實施,市委市政府進行多次專題研究,謀劃項目推進。
市住建局局長常吉朝告訴今日鄧州,截至目前,2020年先期規劃實施的內城河清淤已接近尾聲,截污治理、城墻城門復建、駁岸景觀改造等工程正在進行。城墻突破口建設項目已完成附屬物征遷,啟動建設。平成門復建及西城墻修復預計在今年元月底城門一層可以完工,新華中路恢復正常通行,其整體完工預計在今年8月底。
同時,市委市政府還多渠道籌措資金,用活社會資本,在確保資金收支穩定的前提下,同步籌備城河橋梁改建和歷史文化街區修復項目實施。計劃用3到5年時間,逐步恢復古城風貌,實現古城復興目標。
未來,我們奔跑在這千年文脈上重新佇立起的城墻,感受現代文明之風吹向遠古記憶的恢弘與震撼。放舟古城河,蕩漾起無限詩意與靈動,品味這座城絢爛在槳聲燈影里的絕代風華。